“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春夏两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而阳气宣达,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也正好符合春夏的万物生长繁茂的特点。如果过度依赖空调、吃冷饮,往往会使得阳气受损,从而发生疾病。而在治疗方面,某些常发生于秋冬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此时也正好利用以阳克寒,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冬病夏治。
而秋冬季节,人体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应收养气,不要耗精而伤阴气,这样才能为第二年的阳气生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秋冬风大而天气往往比较干燥,容易出现“上火”症状,此时更需要滋阴防燥。
但这些只是宏观角度来说的,还必须结合人的体质来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中医认为春夏阳气上升,即从立春至夏至,夏至一阴生。立秋至冬至阴气上升,至冬至一阴生。人体是一小生命体,应顺应天时。与冬吃萝卜夏吃姜一个道理。
春夏是人体阳气生长较盛的时候,阳气不足的人可以服用甘温之品顺应时令以补阳气。秋冬是人体阴气生长长较盛的时候,阴气不足的人可以服用甘凉滋润之味顺应时令以补阴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养生的原则,是综合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得出的结论。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属阳,故养生养长:秋冬属阴,故养收养藏。
对于“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后世医家多有发挥, 主要观点有四。
一、马莳、高世栻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二、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三、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四、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阻;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上述各说,均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原文精神,扩大了养生防病的应用范围。近人据此进一步提出许多新观点,如春夏温补阳气、秋冬滋养阴液说;春夏调理心肝、秋冬调理肺肾说;以及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说等。后世所论均为养阳养阴的具体方法,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养生的原则,其内涵甚广,当从衣、食、住、行、精神情志等方面,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可拘泥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