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女生都有痛经呢?-痛经

很多女性朋友都经历过痛经,疼痛有轻有重,轻者可仅仅表现为小腹隐痛并且患者可以忍受,重者则可发生呕吐、不敢行走、甚至晕厥等。痛经即指女性月经来潮时或者月经来潮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部的疼痛感,有的患者伴腹泻、腰酸等一些症状。其临床分类有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2种类型。一般情况下,我们

很多女性朋友都经历过痛经,疼痛有轻有重,轻者可仅仅表现为小腹隐痛并且患者可以忍受,重者则可发生呕吐、不敢行走、甚至晕厥等。痛经即指女性月经来潮时或者月经来潮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部的疼痛感,有的患者伴腹泻、腰酸等一些症状。其临床分类有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2种类型。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发生在月经来潮前1到2天且无盆腔器质性疾病的痛经,称为原发性痛经,其通常发生在月经初潮后的1到2年时间内,且行经第1天时疼痛程度最为严重。这种类型的痛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前列腺素(PG)增高、精神情感因素、个人痛阈低、饮食等。首先,有研究表明,痛经女性的经血及子宫内膜所含PGE2、PGF2a均高于正常女性,PG会使子宫肌纤维收缩而引起痛经的发生;其次,痛经与月经来潮时的精神紧张、心情不好也存在很大关系;第三,痛阈高低因人而异,痛阈低的人对疼痛更敏感,则痛经时更容易难以忍受,而痛阈高的人可能在相同疼痛强度下,并不会有太大程度的痛感;第四、饮食因素所致,平时喜食生冷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多由盆腔器质性病变所引起。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变: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子宫腺肌症患者多因子宫血液供应不充足而发生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为性激素影响、局部组织受刺激而引发疼痛;盆腔炎则常因盆腔粘连、充血而引起痛经。

本期答主:吕玲 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更多相关建议:
痛经,是大多数女人都曾有过的经历。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妇科病的共有症状。因此,要想有效治疗痛经,还得首先分清其病因。今天就让小糖带您了解痛经的原因!一、什么是痛经?痛经为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疼痛,可伴腰酸、下腹坠涨,甚至恶心、呕吐等现象,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二

痛经,是大多数女人都曾有过的经历。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妇科病的共有症状。因此,要想有效治疗痛经,还得首先分清其病因。今天就让小糖带您了解痛经的原因!

一、什么是痛经?

痛经为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疼痛,可伴腰酸、下腹坠涨,甚至恶心、呕吐等现象,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

二、痛经的原因

(1)子宫因素:

子宫颈管狭窄使得月经外流受阻,引起痛经;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发育不佳、子宫位置异常也会造成血液供应异常,使得子宫缺血,可影响经血通畅而致痛经。(2)精神、生活方式因素

当女性情绪过分紧张、沮丧、激动均会造成对疼痛敏感放大,而产生经期身体不适。少女初潮,心理压力大、久坐导致气血循环变差、经血运行不畅、爱吃冷饮食品等也会造成痛经。经期剧烈运动、受风寒湿冷侵袭等,均易引发痛经。空气不好受某些工业或化学性质气味刺激,比如汽油、香焦水等也会造成痛经。

(3)遗传因素

据数据统计研究发现,女儿发生痛经与母亲痛经有一定的关系。(4)内分泌因素

月经期腹痛与体内孕酮升高有关呈正相关,故体内孕酮过高也会造成痛经。月经期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升高,前列腺素有作用于子宫肌肉使之收缩引起痛经。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妇女明显升高。

(5)子宫收缩因素

子宫的过度收缩时会导致痛经。虽然痛经患者子宫收缩压力与正常妇女基本相同,但子宫收缩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不易完全放松,故发生因子宫过度收缩所致的痛经。另外子宫不正常收缩时往往导致子宫平滑肌缺血,子宫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宫肌肉的痉挛性收缩,从而产生疼痛而出现痛经。(6)妇科病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子宫内放置节育器(俗称节育环)也易引起痛经。

顾小花

Suin

Apple·苹

更多相关建议:
痛经,很多女性都有,疼痛程度各不相同。我多年前的一个女朋友,是一位重度痛经的人,痛起来茶饭不思,腰都直不起来。痛经原因1.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 2.血管加压素、内源性缩宫素以及β-内啡肽等物质的增加。 3.精神、神经因素。 4.继发性痛经常因痛经原因治疗预防

经期保暖,生冷少吃,避免感冒受寒,严禁不能洗冷水。情绪稳定,不要害怕它,从心理上预防。多喝热水,热牛奶等。

更多相关建议:
很多女性都有痛经的经历,或轻或重,其中一部分女性生育之后症状消失了,一部分有所减缓,一部分依然持续疼痛。痛经的病因主要是子宫疾病,因为子宫内膜随着月经周期性脱落,一旦子宫发生病变,内膜生长-脱落、经血流动等就会受影响,从而导致经期腹痛。导致痛经的疾病通常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祝秀英医生,了解更多生育资讯。

更多相关建议:
痛经, 就是子宫内膜里的血液遇到寒气, 血液就会运行缓慢形成瘀血, 子宫内膜里瘀血越积越多,结成血块; 这就是很多女性经期会出现血块的原因,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而血块排出后,痛经就会减轻,这就叫通则不痛。 而红糖是痛经的克星原发性的痛经,平时上午9-11点喝一杯纯甘蔗熬制的红糖

痛经, 就是子宫内膜里的血液遇到寒气, 血液就会运行缓慢形成瘀血, 子宫内膜里瘀血越积越多,结成血块; 这就是很多女性经期会出现血块的原因,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而血块排出后,痛经就会减轻,这就叫通则不痛。 而红糖是痛经的克星

原发性的痛经,平时上午9-11点喝一杯纯甘蔗熬制的红糖水,例假来了也喝,坚持3个月到半年,再来例假时会没感觉的,或者红糖煮生姜片,前提是不能是超市的赤沙糖,这种糖是制作白糖的尾料,已经失去红糖的作用了 继发性的就得去看病了

更多相关建议:
对于女性来讲痛经有很多原因,这就导致同样是痛经,治疗方法有时会差异很大。女人为什么会痛经?1、盆腔炎。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3、宫颈管狭窄4、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这是女性痛经最主要的原因。5、宫寒此种痛经的女性往往在疼痛时一杯热水、一个热宝就可缓解疼痛。对于此种

对于女性来讲痛经有很多原因,这就导致同样是痛经,治疗方法有时会差异很大。

女人为什么会痛经?

1、盆腔炎。

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3、宫颈管狭窄

4、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

这是女性痛经最主要的原因。

5、宫寒

此种痛经的女性往往在疼痛时一杯热水、一个热宝就可缓解疼痛。对于此种痛经,我们需要在平时注意保暖,尤其是双足的保暖。同时在月经期要避免食用寒凉性的食品,比如猪肉、螃蟹、海鲜、木耳、绿豆等食物在月经期需要尽量避免。建议多吃些姜类的热性食物。

6、气滞血瘀导致的痛经。

此类痛经经血往往排出不畅,当月经血排出后,痛经症状会减轻。因此,调节此类痛经需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平时适当而科学的运动,可以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或缓解疼痛。

7、因精神、神经因素导致的痛经。

过度紧张、焦虑;受到惊吓;压力过大均可引起或加重痛经。因此要学会自我调节心情、自我放松。

痛经的缓解方法是:

保证月经期充足的睡眠时间、足够的休息、消除紧张和顾虑的情绪、适度的有规律的锻炼、戒烟等均可以减少疼痛的发生。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益,如有需要请关注“妇产科女医生毕一鸣”。

更多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一、痛经的女性很普遍的确,很多女性都有痛经。关于痛经在育龄女性中的比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很多人说占7成左右,因为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无法被证实或者证伪。但是大家公认的痛经在女性中的比例恨高。痛经的女性很普遍。二、为什么很多女生都有痛经?主要有这三个原因西医和中医对痛经

谢谢邀请。

一、痛经的女性很普遍

的确,很多女性都有痛经。关于痛经在育龄女性中的比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很多人说占7成左右,因为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无法被证实或者证伪。但是大家公认的痛经在女性中的比例恨高。

痛经的女性很普遍。

二、为什么很多女生都有痛经?主要有这三个原因

西医和中医对痛经成因的说法是不一样的。

西医认为,痛经是因为因为要促使子宫排出经血,体内会分泌前列腺素,使子宫收缩。如果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收缩过于剧烈,就会疼痛。

我们做过很多调理痛经的案例,痛经严重的女生,不仅腹部痛疼严重,有人还同时伴随呕吐、拉肚子,就是因为高前列腺素导致肠胃收缩造成的。

中医认为,痛经是体寒宫寒导致的经血淤积造成,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也跟经血的排除密切相关。

造成痛经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遗传性的痛经

这类痛经占比很少,痛经是家族遗传性的,就是说从外婆到妈妈到自己全部都是痛经,并且她们身体都很健康,也没有容易导致痛经的不良生活习惯,就是家族性的痛经体质;

第二:病理性痛经

就是因为妇科疾病导致的痛经,比如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等妇科都会造成痛经,这类痛经占比也不高;

第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体寒宫寒导致的痛经

绝大多数女性的痛经,都属于这一类。就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痛经。

哪些习惯容易造成痛经?

饮食:喜欢吃生冷寒凉辛辣刺激性食物的女性,比如冰激凌、冰镇饮料等冰冷的东西,苦瓜、螃蟹等寒凉性的东西;

保暖:长期受凉容易导致痛经,像经期里淋雨或者下水,或者长期吹冷风接触冷水等;

作息: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也容易痛经;

情绪:紧张、焦虑、压力大、抑郁等情绪等负面情绪;

三、痛经的女生应该怎么办?

先找痛经的原因,要排除病理性的痛经,如果是这种痛经,要先治病才能缓解。

如果是不良习惯导致的痛经,先改掉造成痛经的不良习惯。

因为这些习惯造成体寒宫寒造成的痛经,改掉习惯的同时,可以用一些温性食材来调理,像红糖、老姜、大枣、玫瑰等,我们做过很多用这四种食材调理痛经的案例,效果不错。

有天寒宫寒的女性可以试试。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调理时一定要用真正好的古法无添加纯甘蔗原汁手工红糖,这种红糖在市面上很少,大家买的红糖,大多为赤砂糖,不是古法原汁原汁真红糖。

为了寻找这种有调理效果的古法红糖,2017到2018年,我们曾经花一年时间,跑遍云南主要手工红糖产地,最后精选云南弥勒、巧家、新平三地出产的好红糖,并且乐意分享给大家,需要的朋友可以发私信获取。

图1:我们专门跑过四次弥勒市,找到的好的古法红糖。

图2:这是我们专门三次跑巧家县的熬糖现场,找的巧家小碗红糖。

图3:这是我们专门去新平的花腰傣村寨找到古法红糖。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大家好,我是《乡间永彤花果糖》的小编阿永,致力于女性大姨妈健康方面的工作,不断研究探索古法无添加纯甘蔗原汁手工红糖、饮用玫瑰花、老姜等药食同源的食材对各种大姨妈问题的调理作用。做过80多例红糖调经案例,其中很多案例的调理效果不错。同时我们也是字节跳动(今日头天母公司)扶贫达人团的成员,推介云南贫困山区的优质古法纯甘蔗原汁手工红糖、饮用玫瑰花等土特产。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我们的。

更多相关建议:
何为痛经?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是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涨,伴有腰酸或其他不是适。分类: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90%,继发性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病因主要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曾高有关,月经期因溶酶体酶溶解子宫内膜细分类: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病因治疗

1.一般治疗:应重视心理治疗,消除紧张和顾虑可缓解疼痛。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布洛芬,双氯芬酸,奈普生等。

3.口服避孕药适用于要求避孕的痛经妇女!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更多相关建议: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现在很多女孩子都有被痛经困扰的经历,有的程度轻,有的则比较严重了,我也不例外,每次都被痛经折磨到怀疑人生。来大姨妈的时候,心情暴躁、腹痛难忍、吃饭没胃口、坐立难安、严重点还头晕呕吐,于是只得躺在床上,抱着热水袋。那么究竟为什么女人会痛经呢?一、西医上认为的是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现在很多女孩子都有被痛经困扰的经历,有的程度轻,有的则比较严重了,我也不例外,每次都被痛经折磨到怀疑人生。来大姨妈的时候,心情暴躁、腹痛难忍、吃饭没胃口、坐立难安、严重点还头晕呕吐,于是只得躺在床上,抱着热水袋。

那么究竟为什么女人会痛经呢?

一、西医上认为的是:

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通俗来讲,就是“没病的痛经”和“有病的痛经”。

㈠“原发性痛经”一般在月经第一次来的第一天痛感最剧烈,然后慢慢持续舒缓,直到月经结束。期间会伴随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现象,严重的时候会口舌发白、出冷汗,我就是这种痛经,这种痛经可以吃中药调理。

㈡“继发性痛经”是在来月经前的一两周就开始痛,是需要先治好病症才能缓解,除了正常的大姨妈感觉外,还伴有下腹部痛、下腹坠胀、肛门坠痛等症状。

总之呢,无论是哪种痛,我都建议妹子们去医院检查一下,尽快治疗调理,毕竟身体是自己的。

二、中医上认为:

导致女性痛经的原因是“血瘀”和“体虚”。

㈠血瘀:当血液由于某些原因而流通不畅,可分为寒凝、湿热和气滞三种情况。

症状:怕冷、手脚冰凉、腰腹凉、有血块。

注意:少吃生冷食物、注意腰腹部的保暖,进行动作轻缓的体育锻炼等。

㈡体虚:

症状:流量少、颜色浅、脸色苍白、头晕眼花、精神差,腹泻呕吐。

注意:不要熬夜节食、过度用脑、过度劳累,多吃补气血的食物。

经期禁忌:

①甜点

②咖啡

③茶

④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

⑤啤酒

更多相关建议:
您好!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痛经即女子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难忍,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昏厥逆。痛经既是病名,又是症状。如行经初期感觉下腹部轻微的胀痛,或腰部酸胀,是一种生理现象,不作痛经论治。痛经发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痛经即女子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难忍,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昏厥逆。痛经既是病名,又是症状。如行经初期感觉下腹部轻微的胀痛,或腰部酸胀,是一种生理现象,不作痛经论治。

痛经发生于初潮后的几年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或功能性痛经。其中经行小腹疼痛剧烈,甚则恶心呕吐,四肢厥冷,并伴经量过多,掉下腐肉样血片(即子宫内膜片状脱落)者,叫做膜样痛经或脱膜性痛经。因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症等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本节主要阐述原发性痛经。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病变部位在子宫、冲任。原发性痛经常见证型有肾虚血瘀、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肝郁化火、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等。膜样性痛经常见证型有肾虚瘀浊、脾虚瘀浊、肝郁夹瘀等。本病临床虽有虚实之分,但以本虚标实证居多,如及时治疗,一般能获愈,预后良好。

就临床资料分析,痛经有以下特点:

①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②痛经多发生在有排卵月经周期中的经期,在无排卵月经周期的经期则多无痛经。

③痛经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痛经小腹疼痛难忍,冷汗淋漓,不能坚持工作和学习,甚至昏厥;中度痛经小腹疼痛难忍,四肢不温,采用止痛措施可缓解;轻度痛经小腹疼痛明显,尚可坚持工作和学习,有时需服止痛药。

一、原发性痛经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机理在于肾虚血瘀。原发性痛经常在初潮后发生,与肾气、天癸有关,发生时疼痛较剧,排经不畅,故前人认为“不通则痛”。不通者,瘀浊也,但瘀滞常是一种现象,非根本原因还在肾虚。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说得好:“凡妇人经行腹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所以,肾虚血瘀是本病最主要的病机。标者,血瘀也,本者,肾虚也。肾虚而致血瘀,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肾阳偏虚,主要是癸水中之阳水不足,不能溶解子宫血海内的脂膜瘀浊,因而排经不利,不通则痛也。二是肾虚子宫发育欠佳,宫颈管狭小,以致排经不利,不通则痛也。此外,尚有肾虚子宫位置失常,前屈后屈亦可致排经不利。痛经发生后,心神失于安宁亦可加剧痛经,此即前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意也。

西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①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前列腺素(Pg)可以影响子宫收缩,PgF2α可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使其节律性增强,张力增高;PgE2抑制子宫收缩,使宫颈松弛。排卵后孕酮促进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分泌期子宫内膜PgF2α的量高于PgE2,所以子宫平滑肌收缩过强,甚至痉挛,可引起行经疼痛。这就是原发性痛经通常发生在有排卵周期的原因。②子宫收缩异常。子宫平滑肌收缩不协调,子宫张力变化,供血不足,导致厌氧代谢物积蓄,刺激C类疼痛神经元,也可引发疼痛。③其他因素。子宫内膜中大量的白介素会增加子宫纤维对疼痛的敏感性。垂体后叶加压素也可以导致子宫肌层的敏感性,减少子宫的血流,引起原发性痛经。此外,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个体痛阈低和遗传也可促使本病发生。

1.主要证型

(1)肾虚血瘀素体薄弱,或禀赋不足,肾气欠盛,以致子宫发育不良,宫颈管狭小,或肾虚宫弱,子宫冲任气弱不得流通,经血排泄困难,不通则痛。

(2)血瘀子宫前后过度屈曲,冲任气血不得流通,瘀血内阻,经血排泄困难,不通则痛。

2.兼夹证型

(1)气滞血瘀情怀不畅,肝失疏泄,气机不利,不能运血以畅行,以致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作痛。

(2)寒湿凝滞久居阴湿之地,或经期感寒涉水,贪凉饮冷,以致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所凝,运行不畅而作痛。

(3)肝郁化火心情不畅,烦躁愤怒,以致肝郁气逆,逆而化火,郁而阻滞致痛。

(4)气血虚弱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血海空虚,胞脉失养,引起疼痛;或血虚气滞,虚则胞络失养,滞则血行无力,亦致疼痛。

(5)肝肾不足体弱阴伤,或房劳多产,或长期湿热,气火伤阴,以致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经行之后,阴血更虚,胞络失养,是以致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表现原发性痛经多发生在初潮后不久,常见于未婚未孕的年轻妇女,可合并有月经失调及初潮延迟病史。痛经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发作,经期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至2~3日不等。疼痛常呈痉挛性,有的非常剧烈,如绞痛等。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约半数患者有下背痛,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或腹胀腹泻,甚至晕厥而急诊就医。妇科检查通常无阳性体征。

原发性痛经有轻重之分:轻者小腹疼痛明显,或伴腰部酸痛,但尚可坚持工作和学习,有时需服止痛剂。重者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不能坚持工作和学习,多伴有腰骶疼痛,或兼有呕吐、泄泻、肛门坠胀、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低血压等,甚至昏厥。

原发性痛经有急慢性之别:急性者多因寒冷等诱发,慢性者多因长期摄身不当等逐渐出现。

原发性痛经的并发症:主要是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2)检查

①妇科检查:应注意有无生殖器器质性疾病,子宫的形态、位置、大小和质地是否正常,两侧附件有无增厚、包块及压痛等。

②辅助检查

A.测量基础体温:基础体温显示有正常排卵,且呈典型的双相,高温相多维持在12日以上。

B.B超:监测卵泡变化。

2.鉴别诊断

原发性痛经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孕后可有一侧少腹隐痛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史,发作时突然腹痛如撕裂,剧痛难忍,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或伴有恶心呕吐,但亦有无明显停经史即发生异位妊娠破裂者。

(2)先兆流产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可见阴道流血,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见子宫腔内有孕囊。

(3)肿瘤蒂扭转、破裂、变性除有卵巢肿瘤病史和扣诊可查及外,往往突然发作,过去并无明显周期性痛经史,此次发作亦与月经周期无关。

(4)卵泡破裂或黄体破裂卵泡破裂或黄体破裂也可致腹腔内出血,出现突发性下腹痛。前者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中段,后者多发生于经前或妊娠早期,一般有诱因可查,如性交、剧烈运动或腹部挫伤等。

(5)急性盆腔炎除腹部胀痛外,多有高热、烦渴等,并伴有带下异常。

上述几种妇科痛证均与月经周期性发作无关,应详加鉴别。其他内外科腹痛,如急性阑尾炎、胃肠出血等,亦需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等仔细鉴别。

【辨证施治】

本病经前、经期疼痛者属实,或虚中夹实;经后疼痛者属虚。临床常见三种情况:一为经前始痛,经行痛减;一为经行即痛,经净痛止;一为经行无苦,经将净时或经后疼痛。其中尤以前两者为多见。从疼痛部位来看,痛在小腹正中者,多为血瘀或血虚;痛在小腹两侧者,多为气滞;腰骶部疼痛者,多为肾虚。从疼痛的性质来看,拒按者属实,喜按者属虚;得热痛甚者属热,得热痛减者属寒;胀甚于痛者,多以气滞为主;痛甚于胀者,多以血瘀为主;刺痛者多为瘀血相攻;绞痛者多为寒瘀交阻;持续抽掣性疼痛,多以瘀血为主;阵发性剧痛,多为气滞血瘀。临床须全面参合,知常达变,才能识其本质。通过辨别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程度,再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之象,才能正确判断本病的寒、热、虚、实属性。

本病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常分为两个阶段:一为行经期,可分别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方法,重在调经理气,活血止痛,及时控制或缓解疼痛,治其标;二是平时,辨证求因以治本。夏师认为,本病重在经间排卵期治疗。对于子宫发育位置异常或宫颈狭窄等造成的痛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1.主要证型

(1)肾虚证

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紫红,有血块,一般初潮后即有月经不调史,经行第一日腹痛剧烈,伴有腰酸,舌质偏红,脉细弦。

分析:禀赋不足,肾中阳气虚衰,冲任俱虚,精血不足,血行不畅,涩而结瘀,子宫、冲任失养,故月经后期,量少,色紫红,有血块;初潮后即有月经不调史,经行第一日腹痛剧烈,腰酸,舌质偏红,脉细弦均为肾虚之象。

基本治法:补肾通络,化瘀止痛。

方药运用:决津煎(《景岳全书》)合折冲饮(《简明中医妇科学》引张景岳方),经净后用补肾育宫汤。

乌药6g,延胡索10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五灵脂10g,川续断10g,牛膝10g,肉桂(后下)5g,熟地10g。

方中乌药、延胡索理气行滞止痛,当归、熟地、川芎、赤芍滋阴养营活血,五灵脂化瘀止痛,肉桂温经散寒,川续断、牛膝补肾强腰。诸药合用,共奏补肾通络、化瘀止痛之效。

服法:经前3天,水煎分服,经净停服。

加减:恶心呕吐,加钩藤(后下)20g,陈皮6g;昏厥者,加全蝎6g,琥珀5g;有寒者,加桂枝5g,艾叶6g;腰酸明显者,加杜仲12g,制狗脊10g。

附:补肾育宫汤:当归10g,白芍10g,怀山药10g,熟地10g,川续断10g,菟丝子10g,紫河车(先煎)10g,茺蔚子15g,炙鳖甲(先煎)10g。

服法:经净后7天水煎分服,至经前3天停服。

加减:进入经间排卵期后,加紫石英(先煎)10g,仙灵脾6~10g,五灵脂10g;脾胃薄弱者,去当归、熟地,加广木香9g,砂仁(后下)5g,炒白术10g。

(2)血瘀证

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黯,有血块,经行第一日腹痛剧烈,严重时可晕厥,伴有腰酸,舌有瘀斑,脉涩。

分析:瘀血阻滞胞宫、冲任,血行迟滞,不通则痛,故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黯,有血块,经行第一日腹痛剧烈,严重时可晕厥;经气不利,故腰酸;舌有瘀斑,脉涩均为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化瘀止痛。

方药运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乌药6g,桃仁10g,红花6~9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没药6g,当归10g,川芎6g,蒲黄(包煎)6g,赤芍10g,枳壳6g,制香附9g。

方中香附、乌药、枳壳、没药理气行滞止痛,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化瘀定痛。瘀化血行,则疼痛自止。

服法:经前3天水煎分服,经净则停。

加减:若气短懒言,加太子参15g;大便溏薄者,加木香10g,砂仁(后下)5g。

2.次要证型

(1)气滞血瘀证

证候:月经后期,量多或少,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一般经前期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坠痛,或阵发性疼痛,伴有胸闷烦躁,乳房胀痛,脘痞腹胀,舌质偏红,脉细弦。

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月经后期,量多或少,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坠痛,或阵发性疼痛;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胸闷烦躁,乳房胀痛,脘痞腹胀;舌质偏红,脉细弦均属气滞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运用:加味乌药汤(《证治准绳》)。

乌药6g,制香附9g,木香6g,延胡索10g,青陈皮各6g,当归10g,赤芍10g,山楂10g,益母草15g。

方中乌药、延胡索理气行滞,制香附疏肝理气,木香、青陈皮行脾胃气滞,当归、益母草养血活血调经,赤芍、山楂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之效。

服法:经前3天水煎分服,经净停服。

加减:头昏头痛者,加钩藤(后下)15g,白蒺藜10g;大便溏泄者,上方去当归,加炒白术10g,炮姜5g。

(2)寒湿凝滞证

证候:月经后期,经量偏少,色紫黯有血块,经行第一日小腹阵发性剧痛,有酸冷感,伴腰酸形寒,肢体酸楚,或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细濡。

分析:寒湿凝滞子宫、冲任,血行不畅,故月经后期,经量偏少,色紫黯,有血块,经行第一日小腹阵发性剧痛,有酸冷感;寒湿阻遏阳气,故腰酸形寒,肢体酸楚,或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细濡均为寒湿凝滞之象。

基本治法:温经散寒燥湿,活血止痛。

方药运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肉桂(后下)5g,小茴香3g,炮姜3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没药6g,当归10g,川芎6g,蒲黄(包煎)6g,赤芍10g,苍术10g。

方中肉桂、炮姜、小茴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芍、赤芍养营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苍术散寒除湿。寒散湿除,则冲任、子宫气血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虞。

服法:经前3天水煎分服,经净则停。

加减:形体畏寒,关节酸痛明显者,加川桂枝5g,制附片6g,吴茱萸3g;大便溏泄者,上方去当归,加炒白术10g,砂仁(后下)5g;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9g,厚朴6g;伴胸胁乳房胀痛者,加柴胡、青陈皮、橘叶各6g,香附、橘核各9g。

(3)肝郁化火证

证候:月经先期或先后无定期,经量偏多,色紫红,有血块,或夹黏腻之物,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灼痛或刺痛,伴胸闷烦躁,口苦口渴,乳房胀痛或触痛,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数。

分析:肝郁化火,疏泄失司,扰及冲任,经血妄行,故月经先期或先后无定期,经量偏多;火盛瘀结,气滞肝经,经行不畅,故色紫红,有血块,或夹黏腻之物,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灼痛或刺痛,乳房胀痛或触痛;郁火内扰,故胸闷烦躁,口苦口渴,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数亦为肝郁化火之象。

基本治法:清热解郁,化瘀止痛。

方药运用: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赤白芍各10g,当归10g,牡丹皮10g,炒山栀9g,柴胡5g,制香附9g,川郁金6g,黄芩9g,甘草6g,五灵脂10g。

方中丹皮、炒山栀、柴胡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止血,佐以黄芩清热凉血之力更强;当归、白芍养阴柔肝;赤芍、五灵脂化瘀止痛;制香附、川郁金解郁行滞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郁,化瘀止痛之效。

服法:经前3天水煎分服,经净则停。

加减:胸闷腹胀者,加青陈皮、炒枳壳各6g,乌药9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9g,乳香6g;夹瘀块者,加桃仁、五灵脂各9g,益母草15g;头晕胀痛者,加天麻、菊花各9g;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各6g。

(4)气血虚弱证

证候:月经后期,或有先期,经量偏少,或有量多,色淡红,无血块,经后小腹隐痛或坠痛,绵绵不休,头昏眼花,心悸神疲,舌质偏淡,脉细。

分析: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于濡养,故经后小腹隐痛,绵绵不休;气虚下陷,故小腹坠痛不适;气血两虚,冲任失调,血海失司,故月经后期,或有先期,经量偏少,或有量多,色淡红,无血块;头昏眼花,心悸神疲,舌质偏淡,脉细皆为气血不足之象。

基本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止痛。

方药运用: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0g,川芎、炙甘草各5g,合欢皮9g。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四君,补益脾气;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为四物,养血和血;合欢皮宁心安神。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养血止痛之效。

服法:经行时水煎分服,经后3天停服。

加减:夹血块者,加失笑散(包煎)、延胡索、益母草各10g;腹痛便溏者,去当归、川芎,加煨木香6g,补骨脂9g,焦谷芽12g;月经量少,面乏华色者,加黄芪15g。

(5)肝肾不足证

证候:月经先期或后期,量偏多或偏少,色红,无血块,小腹隐隐作痛,头昏腰酸,夜寐甚差,舌质偏红,脉细弦。

分析:肝肾虚损,冲任俱虚,精血不足,血海失司,子宫、冲任失养,故月经先期或后期,量偏多或偏少,色红,无血块,小腹隐隐作痛;外府不荣,故腰酸;精亏血少,脑失所养,故头昏,夜寐甚差;舌质偏红,脉细弦亦为肝肾不足之象。

基本治法:调补肝肾,养血止痛。

方药运用: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山药10g,阿胶(烊冲)10g,当归10g,白芍10g,山萸肉6g,巴戟天6g,甘草6g,川续断10g,枸杞子10g。

方中当归、白芍、阿胶滋阴养血,巴戟天、川续断补肾强腰止痛,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补肾益精,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调补肝肾,养血止痛之效。

服法:经行时水煎分服,经后3天停服。

加减:腰骶疼痛者,加杜仲15g,狗脊12g;少腹两侧疼痛,痛引两胁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橘核各9g。

【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痛经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处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香附(醋制)各10g,木香6g,青皮6g,山楂10g,延胡索10g,炮姜6g,肉桂(后下)6g,丹参10g,茺蔚子10g,红花6g,益母草15g,五灵脂(醋制)10g。蜜泛为丸。

服法:每次6~9g,每日2~3次,临经行时服。

适应证:血瘀性痛经。

(2)益母草膏每日3次,每次1匙,适用于血瘀性痛经。

(3)田七痛经胶囊经期或经前5天服用,每次3~5粒,每日3次。经期后可继续服用,每次3~5粒,每日2~3次,以巩固疗效。适用于各类型痛经,尤其是因寒致痛者。

(4)金佛止痛丸每次5~10g,每日2~3次,适用于各类型痛经,寒证者须用姜汤送服。

(5)七制香附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痛经。

(6)痛经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气滞寒凝,血行不畅的痛经。

(7)济坤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气滞血瘀而兼有心脾两虚之痛经。

(8)女金丹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气血两亏或寒湿客于胞中所致的痛经。

2.外治法

敷脐疗法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敷脐疗法可达到调理冲任气血以止痛的目的,用当归、川芎、吴茱萸等研为细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膏糊状,于经前3天敷脐部,经至改敷关元穴,可疏通经络,祛寒止痛。

3.针灸

(1)针刺

取穴:合谷、三阴交。

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方义:合谷乃手阳明经原穴,功善行气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与合谷相配,可达行气调血止痛之功效。

加减:夹血块者加血海,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太冲、行间,肝郁者加太冲、气海、内关,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血海,肝肾不足者加关元、肝俞、肾俞。

(2)电针可选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地机、足三里,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通以疏密波或连续波,以中度刺激为宜,每次通电15~30分钟。每日1~2次。经前3日施治,至疼痛缓解为止。

(3)灸法取关元、气海、曲骨、上髎、三阴交,每次取3个穴,于经前3日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20分钟,每日1次,4天为1疗程,适用于各型痛经。

(4)穴位注射取当归注射液4m1,于双侧三阴交穴注射,一般10分钟后疼痛可缓解。气滞血瘀配太冲,寒湿凝滞配内关,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肝肾不足配关元。

(5)耳穴治疗取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子宫、卵巢,于月经来前3~5天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压穴,每天按揉数次,调和气血以止痛;疼痛较重者,可用埋针法。气滞血瘀加肝、神门,痰湿凝滞加脾、胃,湿热郁滞加三焦、腹,气血虚弱加心、脾,肝肾亏虚加肝、肾。

(6)梅花针用梅花针轻叩腰椎至尾椎,脐部至耻骨联合处(以不出血为宜),可调节冲、任、督脉之气,达行气止痛之功。每次月经前3~5天开始,每日1次,每次15分钟,连用3个周期。

【转归及预后】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较好。若病程缠绵,难获速效,辨证施治也可取得较好消减疼痛效果,坚持治疗有治愈之机。失治延治可继发器质性痛经和不孕。

【预防与调护】

1.注重经期和产后卫生,临近行经期忌食生冷,产后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的药物,注意保暖,防止淋雨涉水以减少痛经发生。

2.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慎勿为外邪所伤。

3.调节情志,保持精神愉快,气机畅达,经血流畅,均有利于减缓疼痛,促进疾病早期向愈。

【临证经验】

原发性痛经在临床上颇为多见,一般从初经来潮后就发作。在辨证上必须围绕疼痛与经血的关系。

1.从痛经的性质、程度上分析

胀甚于痛以气滞为主,痛甚于胀以血瘀为主,刺痛多为瘀热证,跳痛乃热瘀交阻,绞痛多为寒瘀证,隐痛空痛为虚证,冷痛多为寒湿证,灼热痛多为热证,坠痛有虚有实等,但不可拘泥于“经前经期痛属实,经后痛属虚,疼痛剧烈拒按者属实,疼痛较轻喜按者属虚”之言。

2.从疼痛发生的时间上分析

经前小腹胀痛多属气滞,行经腹痛多为血瘀,经净后腹痛多属虚。

3.从疼痛发生的部位上分析

小腹疼痛与子宫血瘀有关,少腹胀痛与气滞有关,腰痛与肾有关,吊阴痛与肝肾有关。

痛经治疗重在论治未病和治本,控制疼痛仅是治标之法。

在治本方面,夏师认为,原发性痛经肾阳不足是根本,故补肾调周是治本之法。他认为,经间排卵期是治疗痛经的重要时期。西医常用避孕药治疗痛经,认为抑制排卵就可控制痛经。夏师却认为,加强排卵功能,恢复和提高阳长的功能和水平能推动血行,排除瘀浊,客观上可促进子宫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高癸水水平,从根本上治愈原发性痛经,是治本之道。补肾促排卵汤药用当归、赤白芍、山药、熟地、怀牛膝、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紫河车、鹿角片、红花、肉苁蓉等,从经间期开始,服10剂即可。经前期阳长时治疗亦很重要,宜养血补肾,扶助阳长,用右归丸加减,药用当归、赤白芍、怀山药、山萸肉、熟地、茯苓、川续断、菟丝子、紫石英、杜仲、五灵脂、紫河车、制香附等,一直服至月经来潮时。服药后只有BBT高温相处于稳定甚或高温相达到12天甚或14天,才能控制或减轻痛经。

在治标方面,必须照顾止痛、温阳、利湿、宁心、止痉、降低前列腺素这六个方面。夏师常在活血化瘀、疏通脉络的方剂中加入延胡索、乳香、没药、琥珀等中的1~2味,以加强止痛的作用。肉桂不仅活血化瘀,还能补肾助阳、溶解瘀浊,较为常用;利湿化浊药物有茯苓、泽兰叶、马鞭草等;止痉药物有全蝎、干地龙等。

此外,由于原发性痛经患者以学生居多,服药时宜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注意经期卫生,避免饮冷着凉,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验案举例

苏某,女,20岁,大学生,未婚。

2007年6月24日初诊。患者经行腹痛6年余。月经13岁初潮,7/30~35日,量中等,色暗红,病起于初潮后一年的经期淋雨后,至今已6年余。经行第1~2天腹痛较剧,夹有血块,但无烂肉状血块,温按痛减,伴畏寒肢冷,经期便溏。平时锦丝状带下一般,持续2~3天。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BBT呈双温相,但高温相不稳定,呈不规则波浪状,且总体偏低。既往常用西药止痛,现慕名前来就诊。初诊时适值经前后半期,亦即月经来潮前两天,BBT高温示第10天,少腹隐痛,胸闷烦躁,乳房作胀,腰骶酸楚,稍有恶寒,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弦。

诊断:痛经(原发性痛经)。

中医辨证:肾虚瘀阻,不通则痛。初诊时用补肾助阳,化瘀止痛的方法,用毓麟珠合痛经汤加减。处方:当归、丹皮、丹参、赤芍、川断、紫石英(先煎)各10g,广木香、延胡索各12g,五灵脂、山楂、茯苓各9g,益母草15g。

服药3剂后月经来潮,前方去紫石英。继进5剂后就诊,告知经行第1~2天疼痛有所减轻,第3天疼痛消失,5天经净。此时症见头昏腰酸,夜寐不沉,纳谷不馨,二便尚调,舌质黯红,苔薄白,脉细弦。拟滋肾养阴,佐以健脾和胃,用归芍地黄汤加味。处方:炒当归、赤白芍、山药、山萸肉、熟地黄、女贞子、丹皮、茯苓、川断、桑寄生、怀牛膝各10g,生山楂9g,陈皮6g。

服药7剂后出现锦丝状带下,且右少腹胀痛隐隐,略有乳胀。夏师认为,此时是治疗痛经的关键时期,阴阳转化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痛经的治疗效果,用补肾促排卵汤加减。处方:炒当归、赤白芍、山药、山萸肉、熟地黄、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鹿角片(先煎)各10g,五灵脂12g,广木香9g。

药服7剂后BBT升入高温相5天,曲线较上月平稳,但乳胀腹坠,腰酸心烦,改用补肾助阳、疏肝调经的方法,以毓麟珠合越鞠丸加减。处方:炒当归、赤白芍、山药、丹皮、茯苓、川断、杜仲、五灵脂、鹿角片(先煎)、制香附、钩藤(后下)、生山楂各10g,广木香9g。

服药9剂后月经来潮,痛经未作,以痛经汤加减,处方:钩藤(后下)15g,丹皮、炒当归、赤芍、五灵脂、延胡索、川断、莪术、益母草各10g,广木香9g,肉桂6g。服药5剂经净,告知此次月经经量中等,无血块,痛经未作。治疗5月后痛经告愈。

【小结】

1.痛经临床虚少实多,多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经期行气和血止痛治标,平时结合调肝、益肾、扶脾等调和气血,冲任流畅则无疼痛之忧。治疗时间一般需3个周期以上。经间排卵期是关键,经前期亦很重要。

2.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难点是尽快止痛,通常以关元、三阴交为主穴针灸,能迅速发挥理气调血通经的作用,可收到明显的止痛效果。深入探讨针灸包括外敷、穴位敷贴、膏药、药袋等治本之功,预防和减少复发是中医现代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肯定,目前迫切需要研制既有显著镇痛作用又能彻底根除病因的中成药,为广大妇女解除病痛。

二、膜样痛经

膜样性痛经,即经行小腹疼痛剧烈,甚则恶心呕吐,四肢厥冷,并伴经量过多,掉下腐肉样血片(即子宫内膜片),又称脱膜痛经,亦属于功能性痛经的范畴。由于本病临床上颇为常见,且具有一定的特点,故单独介绍之。

在中医学的书籍中,虽无膜样痛经的记载和专论,但在朱丹溪的著作中,已经有“脂膜闭塞胞宫”的描述。《叶天士女科证治》中更有“经行下牛膜片”的记录,而且认识到本病证不同于一般痛经。

就临床资料分析,膜样痛经有以下特点:

①本病表现为子宫内膜整块剥脱,以致排出不畅,引起痉挛性痛经,属重度痛经。

②本病多发生在初潮后2~3年,病情随年龄递增逐渐加重,可伴有月经过多、不孕等。

③本病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预后良好。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肾或脾的阳气不足,冲任子宫中的膜瘀和湿浊无法化解,凝成内膜状。痛经发作时虽出现较重的瘀浊证,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肾阳脾气的不足,偶也有肝郁夹瘀的。

1.肾虚瘀浊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房劳多产,劳损过度,以致肾阳偏虚,气化不及,冲任流通欠佳,经血与湿浊蕴结在子宫。

2.脾虚瘀浊

素体脾胃薄弱,中虚气陷,或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脾虚气弱,均可致湿浊下流,冲任流通受阻,湿浊与经血蕴阻于子宫。

3.肝郁夹瘀

情怀抑郁,肝气郁而化火,血气不畅,冲任流通受阻,湿浊不化,与经血蕴阻于子宫。

总之,子宫系于肾,冲任等隶属于肝肾,又隶属于脾胃,脾肾阳气不足,肝气郁阻,势必影响冲任子宫的经血流通。《妇人良方》曾经说过:“肾气全盛,冲任流通”,冲任不得应时流通,必然导致瘀阻子宫。湿浊依赖脾肾阳气之运化和肝气之疏泄,若肾、脾、肝之气机失调,必将导致湿浊蕴阻,与瘀血相合,凝结于子宫内。经行之时,瘀阻于内,好血不得归经,是以形成腹痛、出血、内膜片脱落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表现本病表现为经行第2~3天腹痛加剧,呈阵发性,出血量多,色紫红,有大量血块,并夹有大片腐肉样血块,血块下后疼痛减轻,出血减少,同时伴腰酸腿软,胸闷烦躁,或有乳房胀痛等。

膜样痛经有轻重之分:轻者小腹疼痛虽剧烈,但经量不多,能很快排出,血块小且少,血块排出后痛经即除,可坚持工作和学习,不需服止痛剂;重者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安,兼有呕吐、泄泻、肛门坠胀、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低血压等,月经量多如冲,血块大,不易排出,排出后痛经亦不能立刻缓解,不能坚持工作和学习,甚至昏厥,用止痛剂无效。

膜样痛经有急慢性之别:急性者常因寒冷等诱因而突发痛经;慢性者多长期摄身不慎,或原有痛经、月经不调延治失治,痛经渐重。

膜样痛经的并发症:严重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不孕。

(2)检查

①妇科检查:应注意子宫的形态、位置、大小和质地是否正常,两侧附件有无增厚、包块及压痛等。

②辅助检查

A.测量基础体温:基础体温显示有排卵,但高温相不稳定,偏短、偏低,提示血孕酮偏低。

B.B超:观察卵泡变化,可见排卵。

C.病理检查:一般腐肉样血块呈内膜片状,经病理检查为子宫内膜组织。

2.鉴别诊断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辅助检查及病理检查排除流产后,即可诊断。膜样痛经尚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异位妊娠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孕后可有一侧少腹隐痛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史,发作时突然腹痛如撕裂,剧痛难忍,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或恶心呕吐。亦有无明显停经史即发生异位妊娠破裂者。

(2)先兆流产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可见阴道流血,妊娠试验阳性,B超见子宫腔内有孕囊。

(3)肿瘤蒂扭转、破裂、变性除有卵巢肿瘤病史,可叩诊查及外,往往突然发作,无明显周期性痛经史,且与月经周期无关。

(4)卵泡或黄体破裂卵泡或黄体破裂也可致腹腔内出血,表现为突发性下腹痛。前者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中段,后者则发生于经前或妊娠早期,一般有明显诱因,如性交、剧烈运动或腹部挫伤等。

(5)急性盆腔炎除腹部胀痛外,多伴有高热、烦渴等,并有带下异常。

上述几种妇科病均与月经周期性发作无关,应详加鉴别。其他内、外科之腹痛,如急性阑尾炎、胃肠出血等,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等鉴别。

【辨证施治】

本病治疗常分为两步:一为急则治其标,月经期以化瘀脱膜止痛为第一要义;二为经间排卵期论治,是治本的方法,更为重要。

1.肾虚瘀浊证

证候:经行腹痛,量多色红,有大血块,块下则痛减,出血亦减少,头昏耳鸣,胸闷乳胀,腰背或腰骶酸楚,小腹冷痛,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弦细。

分析:肾亏阳弱,温煦失司,血行迟滞,瘀阻胞宫,故经行腹痛,量多色红,有大血块,块下则痛减,出血亦减少;肾虚脑失所养,故头昏耳鸣;外府不荣,故腰背或腰骶酸楚;阴寒内盛,气机不畅,故小腹冷痛,胸闷乳胀;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弦细皆为肾虚瘀浊之象。

基本治法:补肾温阳,逐瘀脱膜。

方药运用:脱膜散(夏桂成经验方)加味。

肉桂(后下)5g,五灵脂10g,三棱10g,莪术10g,川续断10g,钩藤(后下)20g,延胡索10g,丹皮10g,杜仲10g,益母草15~30g。

方中肉桂温经助阳;五灵脂化瘀止痛;三棱、莪术攻削逐瘀,是化瘀的峻药;川续断、杜仲温补肾气,强腰;钩藤、延胡索镇降行气,消滞止痛;丹皮、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服此方后血块变小,且易排出,疼痛减轻,痛时缩短,乃用之有验。

服法:经前经期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小腹冷痛明显者,加艾叶9g,吴茱萸3g;小腹胀痛明显者,加制香附9g,乌药6g;出血特多者,加血竭(分吞)6g,炒蒲黄(包煎)6g。

2.脾虚瘀浊证

证候:经行小腹坠痛,量多,色淡红,有内膜片状大血块,块下后腹痛消失,出血减少,伴有头昏神疲,纳欠脘痞,大便易溏,形体清瘦,舌质淡红,脉细弱。

分析:脾虚气弱,运血无力,血行迟滞致瘀,瘀阻胞宫、冲任,故见经行小腹坠痛,量多色淡红,有内膜片状大血块,块下后腹痛消失,出血减少;脾失健运,故见纳欠脘痞,大便易溏;气血不足,大脑肌肤失养,故见头昏神疲,形体清瘦;舌质淡红,脉细弱皆为脾虚之象。

基本治法:补气健脾,化瘀脱膜。

方药运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6g,炒柴胡5g,川续断10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木香5g,益母草15g。

方中党参、黄芪益气,为君;白术、茯苓健脾补中,为臣;炒柴胡、延胡索、木香理气行滞止痛;陈皮行脾胃气滞;五灵脂化瘀止痛;川续断补肾止血;益母草活血通经。全方共奏补气健脾,化瘀脱膜之功。

服法:经前经期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胃脘胀痛,形体畏寒者,加炮姜5g,肉桂(后下)3g;出血过多者,加蒲黄(包煎)6g,参三七粉(另吞)1.5g;小腹坠胀明显者,加炙升麻5g,荆芥6g。

3.肝郁血瘀证

证候:经行小腹胀痛,或少腹刺痛,量多色红,有内膜状大血块,块下痛减,胸闷烦躁,乳房胀痛,大便艰,小便黄,平时带下黄白量多,质黏腻,舌苔黄腻,脉弦滑。

分析: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血行迟滞,瘀血内阻胞宫冲任,故见经行小腹胀痛,或少腹刺痛,量多色红,有内膜状大血块,块下痛减;气滞肝经则胸闷烦躁,乳房胀痛;郁热内生,伤津耗液则小便黄,大便艰,平时带下黄白量多,质黏腻;舌苔黄腻,脉弦滑皆为肝郁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清肝利湿,化瘀脱膜。

方药运用:金铃子散(《河间六书》)合脱膜散(夏桂成经验方)加减。

金铃子10g,延胡索10g,当归10g,赤芍10g,三棱10g,莪术10g,五灵脂10g,炒柴胡5g,薏苡仁10g,丹皮10g,制香附9g。

方中金铃子、延胡索、炒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制香附、当归理气养血,活血调经;三棱、莪术攻坚逐瘀;五灵脂化瘀止痛;赤芍、丹皮活血化瘀;薏苡仁利湿化浊。全方共奏清肝利湿,化瘀脱膜之功。

服法:经前经期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烦热,口干口苦者,加炒山栀9g,碧玉散(包煎)10g;腰背酸楚者,加川续断10g,桑寄生10g;纳差,舌苔腻者,加制苍术10g,青陈皮各6g。

【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月月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服法:每次1袋(10g),每日2次,用温开水冲服,于月经来潮前2天开始服用,至月经来潮第3天停服,共5天。若痛经属于重度者,可适当增加剂量,每次1袋,每日3次,连服7天。

适应证:血瘀性痛经。

(2)女金丸(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

处方:当归140g,白芍170g,川芎70g,熟地黄70g,党参55g,炒白术70g,茯苓70g,甘草70g,肉桂70g,益母草200g,牡丹皮70g,没药(制)70g,延胡索(醋制)70g,藁本70g,白芷70g,黄芩70g,白薇70g,香附(醋制)150g,砂仁50g,陈皮140g,赤石脂(煅)70g,鹿角霜150g,阿胶70g。

服法:上药粉碎成细粉,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50g,制成大蜜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适应证:寒瘀性痛经。

2.外治法

敷脐疗法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敷脐疗法可达到调理冲任气血以止痛的目的,常用当归、川芎各15g,吴茱萸10g等研为细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膏糊状,于经前3天敷脐部,经至敷关元穴,可疏通经络,祛寒止痛。

3.针灸

(1)毫针治疗

取穴:三阴交、合谷、太冲,或加气海、关元、十七椎下。

手法:在经前2~3天开始针刺,月经来潮后再针2~3次;下月腹痛时先针三阴交、太冲,用强刺激手法,持续捻转1~2分钟;如行经期疼痛剧烈,针十七椎下1.5~2寸,艾灸气海、关元5~10分钟,三阴交、太冲穴10~15分钟。

(2)耳针疗法

取穴:子宫、交感、神门、肾、肝、脾、胃。

手法:行针15~20分钟,并在子宫穴埋针,或埋王不留行籽3天。

【转归及预后】

中医药治疗膜样性痛经有较好临床疗效。若及时、有效治疗,常能痊愈。若病程缠绵,难获速效,辨证施治具有较好消减疼痛作用,坚持治疗亦有治愈之机。失治延治,可诱发严重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继发器质性痛经、不孕等。

【预防与调护】

1.膜样性痛经多属于发育问题,青春期女性若发育不足者,治当以补益之法,冬令可以服用膏方,温补元阳。

2.本病发作时以内膜样物排出为特点,故治疗同时可以配合运动,以利于子宫排血脱膜。

3.经期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过劳、寒凉亦很重要。

【临证经验】

膜样性痛经绝大多数属肾虚血瘀。肾虚者,阳虚也;血瘀者,实际上是由脂膜、瘀血、湿浊三者相合。本病多数为肾阳虚冲任子宫失运所致;少数系脾胃虚弱,瘀浊交结;个别由肝郁痰瘀凝结所致。临床见月经量多,有较多较大血块,腹痛必须等烂肉样血块排出后方结束,可见瘀滞蕴结较深,非癸水之阳不能溶解。

本病治疗上分为两步:第一步,急则治标,即月经来潮时以化瘀脱膜为主,以脱膜散为主方,肾虚的加补肾温阳的方药,脾胃虚弱的合补中益气汤,肝经郁热的合金铃子散。第二步,经间排卵期论治较逐瘀脱膜更为重要,是治本之法。肾阳偏虚的,以温补肾阳为主,可选用毓麟珠加调理气血的药物,用当归、赤白芍、怀山药、丹皮、茯苓、川续断、菟丝子、鹿角片、山萸肉、紫石英、五灵脂、柴胡等,自经间期服药,至经前2~3天停药。脾胃虚弱者,以健脾补肾为主,可选用温土毓麟汤加调理气血之品,药用党参、白术、巴戟天、茯苓、怀山药、神曲、覆盆子、五灵脂、陈皮等,经间期开始服药,至经行前3天停药。肝郁血瘀者,仍当以补肾调气血为主,但需加入丹栀逍遥散,服药时间同上。

膜样性痛经系原发者必与发育有关,故疗程较长,常有反复发作的可能,因而必须坚持服药,稳定后再以膏丸剂巩固调之,如定坤丹、全鹿丸、人参鹿茸丸等适用于较长时间服用,但勿忘与补阴相结合,宜间断服用六味地黄丸,以达到阳生阴长、泉源不竭的目的。

验案举例

蒋某,女,32岁,外企职员。

2006年4月15日初诊。患者经行腹痛18年,结婚5年,夫妇同居未孕。患者14岁初潮,5/28~32天,量多色红。初潮后半年即患痛经,疼痛剧烈,经行第3天有烂肉样大血块排出后痛经缓解。平时带下不多,经间排卵期锦丝状带下亦偏少,结婚5年,痛经未改善。男方检查未见异常。女方妇科检查和B超示子宫略小,余未见异常。形体丰腆,毛发浓密,面部多脂,有轻度痤疮,服“芬必得”不能缓解疼痛,曾用“克罗米芬”促排卵助孕无效。初诊时月经即将来潮,小腹隐痛,胸闷烦躁,乳房作胀,腰酸形寒,舌质黯红,苔薄白,脉细弦。

诊断:①膜样性痛经(功能性痛经)。②不孕症(原发性不孕症)。

中医辨证:肾虚瘀浊阻滞胞宫,不通则痛,且宫寒不孕。初诊时正值经前后半期,根据经前期和行经期的症状反应,治疗偏向于行经期用药,亦是急则治标之意,予理气活血,温经止痛,稍佐补肾助阳,方取痛经汤合脱膜散加减。处方:炒当归10g,赤白芍各10g,炒丹皮、茯苓、延胡索、莪术各10g,钩藤(后下)15g,广木香9g,肉桂(后下)5g,川断、益母草各15g,杜仲9g。处方10剂,行经期亦照服。

复诊时经水乍净,告知药后痛经大减,烂肉样血块减少变小。目前头晕腰酸,大便溏薄,治疗用健脾补肾、利湿化浊的方法,以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丹参、赤白芍、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川断、桑寄生、太子参、炒白术、焦山楂各10g,煨木香、荆芥各9g,炮姜6g。

服药7剂后腰酸减轻,大便转实,且出现少量锦丝状带下。考虑经间排卵期来临,当着重补肾助阳,调气活血,用补肾促排卵汤加减。处方:当归、赤白芍各10g,山药、熟地黄、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鹿角片(先煎)各10g,山萸肉9g,紫河车(先煎)9g,五灵脂10g,红花9g。服药7剂后BBT升入高温相,乳胀轻微,额头痤疮不明显,略腰酸腹坠,按经前期论治,予温补肾阳,疏肝调经,佐以利湿,用毓麟珠合七制香附丸加减。处方:制香附、制苍术各10g,广木香9g,丹参、赤白芍、山药、丹皮、茯苓、川断、杜仲、鹿角片(先煎)、五灵脂、钩藤各(后下)10g。服药10剂。

经期仍服痛经汤加减至经净。经净后仍按经后期调理,着重经间排卵期论治,BBT高温相逐月好转。服药8个月后痛经基本控制,继续治疗5个月后受孕,遂转入补肾安胎治疗。2008年3月顺产一子。

【小结】

1.膜样性痛经,其痛甚剧,脱落之膜为异常增生的子宫内膜,故称膜样性痛经,临床颇为棘手。

2.膜样性痛经多属本虚标实证,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是关键。夏师之脱膜散旨在化膜,膜散则血道通利,其痛必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