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院有工作了三十年还是主治医师的人?

各省市医生这个行业晋升职称的要求很不一样,我只说说我知道的上海地区某些医院的情况。

案例一:大学老同学,著名三甲医院高年资主治医生,私下吐槽说按部就班工作是没问题的,但是升主任医师大概无望了

医生是经验性工作,主治医生就是一般门诊,病房的话具体管管病人,上面有负责的主任医生,所以作为经验丰富的老主治,同学在科室里面还是很受欢迎的。那么为啥就是升不上主任医师呢?就是因为医院太强了,牛人太多,人家都有国自然、SCI论文,你没有那你就上不了。楼上有人说送礼,她这种情况送礼都没用,因为医院给出的评选副高的准入条件她都够不着,根本连送礼的机会都没有。换句话讲,如果她愿意换个差点儿的医院,那么晋升机会就有了。但是,谁会愿意放弃顶级三甲医院的工作环境呢。即便没有职称,资源、人脉这些隐形的福利也足够吸引人啊。

案例二:高中老同学,三流医学院毕业,目前已经是普通二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

既然都是我的同学,那么俩人的资历就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毕业院校不同,所以去了不同级别的医院。我高中老同学就是上述大学老同学的反例,之所以能顺利上副高就是因为医院级别不高,她有个局级课题、有两篇三流SCI论文在这个级别的医院里面就是凤毛麟角了,根本没人跟她竞争。

案例三:某合作著名三甲医院麻醉科,一堆高年资主治麻醉师

麻醉师现在逐渐规范起来了,有专门的麻醉专业培养人才。以前很多都是护士转行做的,高年资之后碰上职称评定的门槛越来越高,她们技术都很熟练、但是让人家写基金、发SCI论文那实在是没精力搞了【大家应该都知道著名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工作量有多可怕】,所以就只好成为高年资主治麻醉师了。


以上是我的小小观察发现,仅代表上海地区某些医院的现状,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更多相关建议:

作为一名“老主治”,韩一声对这个问题是最有发言权的。

第一,我认为主治医师这个职称不丢人。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主治医师仅仅在临床医学职称等级中属于医疗类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还远远比不上“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水平。但是,其实主治医师才是大多数公立医院中医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职称类别。这种职称类别的医生对于本学科临床医疗问题都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相关临床技能也掌握的比较熟练,同时,也往往是医院临床工作的中流砥柱,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一些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的水平更高。

第二,国内特有的职称等级决定了必然有很多人会止步于“主治医师”职称等级。对于这个问题,我曾专门请教了美国华人医师协会的夏云教授,他说在美国临床型医生的职称等级主要就是实习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到了主治医师这个等级就已经到头了;美国是没有“主任医师”这个临床医学职称的;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这两种“奇葩”的职称都是“中国制造”的职称等级。在国外,如果一名医生在学术方面有特殊的造诣,并对某些临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果,可以向院方申请学术职称——助理教授或者教授。换句话说,国外是医疗和科研“两条线”、“双轨制”:医疗方面,主治医师就是顶级的,学术方面,教授是顶级的,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因此,作为国内更高级的职称,副主任和主任医师显然是要求更高的,当然就有很多医生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自然就止步于主治医师。

第三,国内畸形的职称评价体系导致很多人不得不停留在主治医师等级。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对于主治医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副主任或主任医师这两种高级职称则有比较高的硬性条件,例如,有一定级别的科研课题,有国外SCI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一定的学术任职等等。有不少的主治医师每天忙于临床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科研和学术的工作;另外,有一些主治医师的主要兴趣也不在于搞科研和学术,只是想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看好病;当然,还有少数单位申请高级职称或者评审高级职称不公开、不公平,要靠“找关系”、“走后门”、“拉选票”等等不正当方式进行申请。所以,主治医师并不一定就是“技不如人”的医生,而很可能是有一定原因的。

综上,我认为医院有工作三十年的“老主治”是很正常的,也无可厚非。

更多相关建议:
医师职称有哪几种?为什么工作三十年还是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的上级是副主任医师。考了主治三年就可以考副主任医师了,但是为什么工作了三十年都没考上去了?

因为考副主任医师不仅要时间够,还要这三年有课题,有文章发表,经过理论的考试,还要经过面试评审才能考到副主任医师。有些人临床工作很厉害,就是看病很厉害,但是没有花时间在做课题写文章上,那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主治医师。所以,一个医生,不仅需要看病好,还要能做课题,能写文章。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医院有没有名额。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说理论上你考到了副主任医师的证,但是医院没有名额聘你为副主任医师,那你在医院也永远是个主治医师。特别是大医院,人才多,名额少,有些人考了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很多年了,但是科室没有名额聘任,自己也只能是主治医师。所以有可能出现工作了三十年还是主治医师的情况。

一起毕业的大学同学,有些去了县医院,有些去了省医院,同样是工作了十五年,县医院工作的人可能早就是主任医师了,因为小医院名额多,一般考上了就直接聘任了。但是在大医院工作的有可能还是个主治医师。

我是小影大夫,想了解更多医学知识,请关注我。

更多相关建议:

大家都觉得医生会按照实习医生,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这样一个职称路线,直到退休返聘,或退休回家抱孙子。

其实医生的道路,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更不是像我们上学,从一年级到初三毕业,九年义务教育,就算义务教育也得考试。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医生都只能混到主治医师,然后,再也没有然后了,直到退休。

只不过,大家习惯于把年龄大的医生叫主任,这样一方面叫的人觉得人家年龄大了,应该是主任了,被叫的人也很乐意听,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不是主任的主任。

我们先说说,这个主治医师,主任医师都是怎么来的。

我们从医学院毕业后,本科5年,研究生8年,博士11年,(其他专业本科4年,研究生6年,博士8年)。到医院是实现医生,经过执业医师考试通过,就会成为住院医师,这几年又搞规培,就是得去别的医院实现三年,才能成为正式的医生。

博士研究生进入主治更快一些,因为博士在学校时间长,总体算下来其实和本科进到主治医师的行列的时间一样。每一个住院医生要想成为主治医师,只需要通过国家考试就行,考试合格就会成为主治医师。当然即使通过考试,医院不按照主治医师聘你,也没有用,还是住院医师。

但主治医师相对简单,一个是毕业过了几年,当了几年住院医师,会考试,考试通过就能成为主治医师,所以几乎每个医生都能成为主治医师。

但是副主任医师,并不是这么简单,不但要考试,更主要的是看很多条件,这些条件就会卡住很多人,比如:必须发文章,而且还得发级别很高的文章,甚至外文;比如要有课题科研项目;比如必须去基层代职;比如还有什么特殊贡献等等。通过这些综合评分,来综合判断一个主治医师能不能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这些要求就会让很多主治医师望而生畏,止步。因为大部分医生就是看病手术等等,那来的精力和时间去写文章,还要写级别很高的文章,哪有精力搞科研。(说实话,大部分文章,哎,都是没有实用性,都是你抄抄我,我抄抄你,然后再想办法发表,真正的劳命丧财,对于临床没有任何价值,但这就是乌龟的屁股。)另一方面副主任医师的名额有限,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走一个才能进一个,竞争非常激烈。尤其前些年,没有一定的“办法”和“关系”,进副主任医师很难,当然确实有非常优秀的医生,那另说,但大部分副主任医生都是经历这种“办法”和“关系”才成为副主任医生。

足见成为副主任医生不容易,所以如果不会写文章,或不愿写文章,或没有科研,或没有“办法和关系”,就只能一直是个主治医师,即使是个老主治,即使退休回家抱孩子也是个主治。

正因为如此,这样就决定了并不发副主任医师的水平就比主治医师的水平高。因为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不看谁会看病,谁会做手术,而只是看上面我说的那些条条框框。

最近听说广州已经开始实行,主治医师到了一定年限直接晋升副主任医师,不知道对于医生来说是不是好事。

但王医生觉得,当然只是个人意见,太过刻薄要求写文章搞科研没有太大意义,浪费资源,因为更多的科研和文章,只需要部分人去做,比如大学附属医院。但直接晋升那是不是又显得,没有考核制度了,大家只要混到一定年龄都会成为副主任医生,那不和九年义务教育一样了。

王医生觉得,职称或许对于每一个医生很重要,因为这是一种象征,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肯定。但是不是副主任医生,或主任医师,并不能靠年龄和文章,只能靠医德和医技。

凡是没有医德的人,技术再高,也不配一个医生,更不能成为一个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尤其是收红包,难为患者,过度医疗,等等过分行为,必须一票否决。

当然医生还是主要看病,能给患者解除病痛才是关键,所以医德是第一位,能解除患者病痛是第二位,通过患者和相关部门监督,来评分,而不是靠文章,更不是靠“办法和关系”才能成为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

如果您遇到一个特别耐心,特别细心的医生,请您记住他,如果他又能给您解除病痛,那就是是个好医生,不管他是主任医师还是住院医生。

如果他解决不了,他会明确告诉您,不忽悠,并给出合理的建议,或推荐的医院或医生,那也是好医生。

[心血管王医生版权]

更多相关建议:

在医院工作10多年了,也在不同的级别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在医院里面,年龄高不代表职称高,很多人一辈子只是一个主治医师而已,副高还是遥遥不可及的,为什么存在这样的情况呢?

这个和我们国家对于医师职称设计有关系,其实每个行业都有它分级的地方,对于一个职业来说:分级,可以表明不同级别的人,有不同的能力,也对应着他的权限及职责范围。这样的设计,让我们普通,非专业人员来说,可以帮助分辨那个更厉害。

那这个分级是不是合理呢?存在就是合理,在目前来说,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设计,我们只能沿用了。

那医师是怎样分级?

我们医师分级共有:助理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

那我们由主治医师升级副主任医师是要什么条件呢?

①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及5年以上(含5年)主治医师任职。

②本学科基础理论只是坚实、广博、掌握本专业理论;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医疗动态、信息以及先进诊疗技术;具有指导下级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其业务水平在本专业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③指导2名以上的高年资助医师的临床工作;或指导3名以上专科医师的进修学习。

④从事临床二线工作3年以上,每周病危病人查房不少于5次,每年工作日不少于190天(以考勤为准)。

⑤具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以及较高的诊疗技术水平,通晓并熟练掌握本专业90%以上科目疾病的诊治,综合评估分应为90分以上。

⑥任职期内无医疗责任、技术事故。若发生责任性事故,按有关文件精神办理、若发生技术性事故,职称评定申报时间比同职同期人员推后2年。年终考核均合格,综合量化考核基础分80分以上。

⑦通过职称外语考试。

⑧完成分配的教学任务。

⑨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

⑩主持承担厅局级科研课题1项(前两位);或省级科研课题1项(前3位);或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前4位),均不包括列题;或横向课题到位经费5万以上(5-10万为主持,10-15万前2位,15-20万前3位,20万以上前4位)。

我们看到上面的条件,是要求非常高的。这些条件,对于大型医院来说,是相对容易达到。那他们是不是就很容易升级呢?也不是哦,每一个医院,每个职称位置都有固定的名额,并不是你的条件到了,医院就聘用你的高级职称,所以他们就有更多的人在等待,也是很多万年老主治。

那对于底级别的医院来说,因为科研水平,病人数量等等,难以达到承担科研任务,往往他们就缺乏文章,课题,得不硬件的支持,就算是获得考试通过,也是不能升级高级。

在目前,我们大部分的医师,终身目标都是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这个位置,估计能通过的不多,特别对于县城或者是二甲及以下的医院。

那对于我来说,虽然从医多年了,仍然是一个小主治医师,升级艰难阿!!!!!!!

更多相关建议:

这不稀罕,我见过在医院一辈子了,熬到退休都还是主治医师的。首先这种情况可能分为三种原因,第一是所在的医院,尤其是越大的医院,竞争越大,你主治想晋副高或者正高,你得等名额。

也许你的工作年限足够了,也许你的论文也发够了,但是周围一大群人,人家比你资格还老,比你等待的时间还长,而每年能够晋级副高或者正高的名额就那么多,不好意思,排队吧,什么时候轮到你,什么时候再说。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没考上。如果执业医师考试比较难,那么主治晋副高正高就是难上加难,你不仅工作年限得够,资历得够,你还得论文够,学分够等一堆乌七八糟的东西,都得满足,满足不了你就不能晋级。

当然,还有最后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自己懒得晋级了,尤其是一些大医院,反正看得竞争那么激烈,自己也有点随遇而安,不想那么辛苦,干脆混个高年资主治就主治吧,自己过得开心比什么都好!

更多相关建议:
为什么医院有工作了三十年还是主治医师?第一,医生调不调职称和年限不存在直接关系!第二,主治医师调不调得上副主任医师除了实力还得看有没有位置!总之,三十年的主治医师很正常也很常见!

更多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别说是工作了三十年的老主治了,就算是工作了三四十年的老住院医师,在现实中也不是没有!事实上,在众多中小型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里,直到退休、职称一直都是主治医师的医生不在少数。就算是在三甲医院,这类情况也并不罕见……

医生的职称都是要考的

很多行业的职称都是“评”的,达到相关学历、工作年限、论文数量等条条框框之后,不需要考试、直接便可以申请相关职称。早年间,医生的职称其实也是这么来的。但是,自从上世纪末国家推行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制度之后,医生的职称也逐步由“评”改为了“考”。换句话说,医生想要晋升职称,不仅原先规定的那些学历、工作年限、论文数量的条条框框必须满足,还必须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如果考试通过不了,其他条件样样都满足、甚至样样都“超标”也没用!有些医生、尤其是早年间的一些老主治,临床实践能力没问题,但是遇到考试就“完蛋”,无论怎么考,就是考不过……那就没办法了,考不过副高考试,那就只能是一辈子的主治。

再就是一些人的追求不同,医生生也是人,有人追求事业上的成就、那就有人追求安逸。有个主治医师职称,反正在医院也够用了。医疗行业的许多操作门槛大多限在主治医师与住院医师一级,比如病理医生独立签发病理报告,必须拥有主治以上职称,但是不是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没有明确限制。临床科室亦然,主治医师虽然不能上专家门诊、理论上不能带诊疗组,但这些并不影响上普通门诊和在病房的日常工作。所以,一些在业务发展上没有什么追求的医生,在升到主治医师之后便顺其自然、不再“拼命”去升副高了。当然,这个无所谓对错,只不过各人的追求不同罢了……这两类人是目前医院里“三十年老主治”的主要人群。

“评”、聘两条线的尴尬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医院已经实现了“评”、聘两条线,即通过职称考试与医院聘不聘您是分离的。换句话说,即便您已经通过了副高职称考试,如果科室没有名额,医院不一定会聘您为副主任医师。必须等到科室有副主任医师晋升、退休或离职之后,又或者医院扩大规模、科室副主任医师名额“扩编”,医院才能聘您为副主任医师。如果您所在科室与您同年资的主治医师太多,而且副主任医师已经满员、他们的年资又比您高不了多少,那估计您就有且得等了……当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让科室的主治医师一辈子都升不了副主任医师,充其量也就是延后几年罢了。所以,这并不是出现三十年老主治的主要原因。

中专学历最高只能晋升到主治医师

因为早年间高学历医学人才相对较少,现在的许多三甲医院里早年间也招收了不少中专、大专学历的医生。可以这么说,目前我国市属的很多三甲医院都有这样的医生存在,而且数量还不少!当然,这些医生中的一部分已经退休、一部分后来考取了本科以上的后学历,但没有考取后学历且尚未退休者还是事实存在的。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规定:中专学历的执业医师,职称最高只能晋升到主治医师;大专学历的执业医师,职称最高只能晋升到副主任医师。所以,早年间一些只拥有中专学历、且没有继续考取大专、本科及以上后学历的医生,最高只能晋升到主治医师职称,而且直到退休也只能是主治医师!这部分人是目前医院里“三十年老主治”的另一个主要人群。

综上所述,提问者所说的“三十年老主治”现象并不奇怪,在各大医院里都是事实存在的。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遭遇了“瓶颈”。或是考试长期通不过、或是学历不达标等等。当然,因为各人追求不同,也有升到主治之后便不想再考高级职称的……总而言之,这并不是什么“怪现象”。这个世界上有“学霸”就有“学渣”,有追求更高目标的人就有不思进取的人;医生也是人,没有谁规定医生就必须都高是学历、都是学霸,而且全部勇于攀登业务领域的最高峰,不是吗?

更多相关建议:

当医生不容易啊。晋级要考试的,考试也很难。

更多相关建议:

很多医院都存在这种情况。医生的职称系列为医士,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医士、医师为初级职称,主治医师为中级职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为高级职称。

医院工作了30年,仍是主治医师,我分析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历史原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医学生存在中专招生,暨卫校招生,很多中专毕业的医生进入医院。中专毕业生毕业后必须先定级医士,后逐步晋升,与同期专科生,本科生相比,晋升相对较慢。

二是不具备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按照现行政策,晋升副主任医师必须具备专科以上学历,有的中专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专科或专科以上专业学历,达到高级职称条件,而有的医生没有再继续学习,也就只能晋升到主治医师了。

三是缺乏晋升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有的医生虽具备晋升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但缺乏科研、论文等必备条件,无法晋升。

四是单位晋升名额限制。很多医院由于晋升高级职称名额有限,在粥多僧少的情况下,只能是择优推荐晋升。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