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好,医生能轻松做科研


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令很多医务工作者都积极投身临床科研。然而在科研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他们需要获得更多支持。北京妇产医院在人才培养、科研环境改善等方面做了颇多努力,并在近年的科研产出中获得良好回报。本期,我们共同关注他们最新两项研究成果和推动科研创新的经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院长 阴赪宏

为创新人才打造理想环境


近五年来,医院加强科学研究,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科研创新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医院2015年首次进入中国科技影响力全国妇产科专科前十名榜单,2016年排名第六位,目前排名稳居第八位。这与医院不断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医学创新能力建设密不可分。

  第一,注重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并开展研究。医院主持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立出生人口队列, 开展重大出生缺陷风险研究”项目,目前已经建立了超过42万名孕妇参加的出生人口队列,逐步开展系列研究。通过暴露组学研究发现了与神经管畸形相关分子标志物,并进行了深入的致病机制分析,为出生缺陷防控提供依据。医院通过科技部“母子健康队列遗传资源及临床资料的收集鉴定与整理整合”项目,建立了12万母子对前瞻性队列,构建专属生物样本库,探讨宫内环境对妊娠结局和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以上项目的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杂志》《总体环境科学》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期刊。

  第二,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修订和完善医院绩效考评机制。2015年,医院制定了《科室科研分级标准与管理办法》,后经两次修订和完善,对医院不同科室进行科研量化分级,提要求,促发展。同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科研奖励力度,不断修订《科研奖励办法》,加大对高质量、标志性成果的奖励力度,不简单以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奖励依据。

  第三,创建科研平台作为科研创新的支撑和保障。医院建立了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至今已成功冻存人卵巢组织300余例,成功完成中国第1至第10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中国首例卵巢组织移植后自然妊娠即将分娩,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2017年建设实验区,2020年完成2340平方米实验室综合改造工程。依托中心实验室建立联合实验室办公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开展医工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第四,建立研究型病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医院设立研究型病房床位30张,并配备完善的医疗仪器设备,配置专职医生、专职护士10人,用于全院各科室开展Ⅱ-Ⅳ期药物临床试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及新技术等项目。截至目前已有10余个项目在研究型病房实施。

  第五,加强精细化管理。高度重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和辅导,同时抓好各类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为申报更高级别课题奠定基础。引导发表高质量、高影响力论文,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医务人员将论文投稿到七大顶级期刊、学会高质量期刊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加强科研诚信宣教,杜绝学术造假。

  最后,制定新政策,助力科研创新。初级职称人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破格晋升为中级职称;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负责人,每年给予3~4周脱产时间从事科研创新工作;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与培养实施方案》,实施学科骨干、优青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人才梯队计划,保证可持续发展。

  (岳文涛 陈卓整理)

建新模型,让唐筛更早更轻松

  2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患儿会出现严重的智力障碍、先天愚型、复杂的心血管疾病等,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对于该病,早期筛查意义重大,可较早为孕妇提供知情选择机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吴青青教授、阴赪宏教授团队长期关注预防出生缺陷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该团队建立并验证了一种结合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和超声颜面轮廓标记的个体化列线图,可作为一种在孕妇孕11﹢ 0~13﹢6周筛查胎儿21-三体综合征的工具,操作方便且有效。研究成果以《孕早期应用列线图个体化筛查21-三体综合征》为题,近日发表在《妇产超声》杂志上。

早期筛查需求不断增加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唐氏综合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院长阴赪宏教授说,近年来高龄产妇数量大幅增加,21-三体综合征的产前筛查面临新的挑战。孕中期筛查发现21-三体综合征胎儿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对21-三体综合征胎儿进行早期筛查是实现早期干预的重要手段。

  目前针对21-三体综合征的产前诊断及筛查措施分为侵入性与非侵入性方法两类。前者诊断准确率高,但从取样到出具检查报告所需时间较长,对操作技术及条件的要求均较高,检查过程中会产生创伤,存在一定的风险。后者易于被孕妇接受,但检出率较低或价格昂贵,难以普遍应用。

新工具可实现个体化筛查

  超声凭借其安全、实时、方便、无创、可重复性好、价格较低等优势,一直是产前筛查的重要影像学方法。目前,在孕11﹢0~13﹢6周筛查的主要超声指标为胎儿NT。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吴青青教授说,21-三体综合征胎儿通常有特殊的异常面部特征,例如面部扁平、鼻梁塌陷等。然而,这些对21-三体综合征胎儿面部的评价都很主观,需要更加客观的标记进行评价,从而提高产前超声检查对21-三体综合征胎儿的早期检出率。21-三体综合征胎儿的扁平面容常与上颌骨发育不良、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有关,胎儿颜面轮廓可清晰显示从胎儿前额至下颌骨各面部结构及其相对位置关系。“因此,孕11﹢0~13﹢6周胎儿颜面轮廓的检测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筛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吴青青教授说。

工具可视化便于推广应用

  在吴青青教授、阴赪宏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潘昭颐(Liona Poon)教授的指导下,博士后孙永清等课题组成员从文献调研、研究设计到课题完成,历时2年多。课题组回顾性收集孕11﹢0~13﹢6周的单胎妊娠胎儿624例,其中包括正常胎儿322例和21-三体综合征胎儿302例。研究了孕11﹢0~13﹢6周胎儿颜面轮廓标记在21-三体综合征胎儿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建立了21-三体综合征的早期预测模型及个体化列线图。

  在研究中,课题组将胎儿分为训练集(包含整倍体胎儿和21-三体综合征胎儿各200例)和验证集(包含整倍体胎儿122例和21-三体综合征胎儿102例)。课题组使用训练集的胎儿数据,基于被筛选出来的指标,建立了孕11﹢0~13﹢6周21-三体综合征预测模型(简称LASSO-模型)。随后,使用验证集胎儿数据来验证其筛查性能。与此同时,为了验证LASSO-模型筛查的准确性能是否会受不同超声医师测量结果的影响,课题组随机抽取60例胎儿构成复测集,评估了LASSO-模型的性能。为了给临床医生直观的检测结果,课题组根据各指标预测能力的大小,绘制列线图,使LASSO-模型得以可视化呈现。

  吴青青教授表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孕11﹢0~13﹢6周胎儿超声颜面轮廓标记可客观评估胎儿颜面部结构,所构建的LASSO-模型对21-三体综合征具有很好的筛查性能且优于目前常规使用的超声指标NT,列线图使得LASSO-模型得以可视化呈现,便于在不同医院推广应用。阴赪宏教授表示,未来课题组还将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各超声指标的自动测量,对该列线图进行更加广泛的外部验证及推广应用。

细胞周期素Y可促进肺癌转移

  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之首,且呈快速上升趋势。探讨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新的肺癌诊疗方法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对提高肺癌病人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中心实验室岳文涛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胞浆定位的细胞周期素Y(CCNY)在肺癌中高表达,可增强细胞的转移能力。研究成果以《细胞浆定位细胞周期素Y通过调节原肌球蛋白4的表达增强肺癌的转移能力》为题,日前发表在《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前沿》杂志。

  岳文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肿瘤诊断标志物的筛选,重点对肿瘤标志物细胞周期素Y(CCNY)进行系统性研究。

  据介绍,CCNY是一种新的细胞周期蛋白,在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已有研究表明,CCNY在肿瘤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CCNY在细胞膜与细胞质中均有发现,细胞膜中CCNY和细胞质中CCNY的氨基酸组成略有不同。但已有的研究未对CCNY的两种形式进行区分。

  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显示,CCNY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而且多以胞浆形式存在,这提示非小细胞肺癌中胞浆形式是CCNY发挥功能的主要形式,其有可能成为新的非小细胞肺癌标志物。因此,迫切需要对胞浆定位CCNY的功能和分子机制进行探讨。

  在岳文涛教授指导下,课题组赵晓婷、江妹等成员就胞浆形式CCNY对肺癌细胞转移能力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研究。

  课题组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细胞中CCNY的表达,发现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了抑制。接着在肺癌细胞中表达胞浆CCNY与细胞膜CCNY,发现只有胞浆CCNY表达的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同样,在动物实验中,胞浆CCNY在肺癌细胞表达后,明显促进了肺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转移。这说明针对肺癌,胞浆CCNY能够提高细胞的转移能力。

  岳文涛教授解释说,细胞的转移能力跟细胞运动能力密切相关,而细胞运动受细胞骨架结构的调控影响。课题组对细胞微丝骨架进行了标记,研究结果发现,胞浆CCNY的表达能够促进细胞微丝骨架的组装与伪足的形成,从而增强了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为进一步探讨CCNY发挥作用的下游信号通路,课题组应用差异表达谱芯片,进一步筛选了受CCNY调控的下游分子。岳文涛教授说,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胞浆定位CCNY通过调控细胞微丝骨架的组装,进而影响了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肿瘤转移的发生机制,寻找新的抑制肿瘤转移的靶点。

文:北京妇产医院 岳文涛 陈卓

健康报记者 甘贝贝

编辑制作:郑颖璠

审核:方彤


本文刊于《健康报》8月25日“医视野·学术”版


近期好文


关注

常见动物致伤“国家级”诊疗规范来了!(附下载链接

聚焦

病毒在变异,我们该怎么“随机应变”?

团队

“幕后团队”帮华西医生轻松做科研

前沿

“人工心脏”加入心衰患者救治大军

医谈

“陌生人”使医生变得更优秀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zhishi.cn/yangshengchangshi/view-18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