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分析出药材是治疗什么,又是伤哪里的?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宝,是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目前知道的有几千种药材,常用的也有一二百种,对药材的药性、主治、归经、副作用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这是经过了历朝历代,多少人的尝药、试药、用药、炮制等,总结出来的珍贵经验,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那些药材是药食同用的,那些是有毒的,那些药材是大毒的,对于这些药材的炮制、配伍都有详细的记载,古人从实践中知道了药材的药性、配伍方法、如何炮制等,以及怎样增加疗效和降低副作用,什么病用什么药治疗,以及有什么副作用,都已经非常清楚,从最早的《黄帝内经》和“神农尝百草”,到《伤寒杂病论》,中医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集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治疗方法,那么古人最早是怎样知道,什么药材可以治疗什么疾病的?又是怎样知道药材的副作用的?

古人最早的就是亲自尝试,用各种不同味道的药材试用,经过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什么药材可以治疗什么病,以及有什么副作用,都是通过尝试和服用总结出来的经验,用药材的五味酸甜苦辣咸来治疗不同的疾病,中医治疗疾病就是利用了药材的这些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寒热虚实,因为人的五脏六腑各有所喜,这就是肝喜欢酸,酸味的药材养肝,脾喜欢甜味的药材,所以甜味的药材健脾,心喜欢苦味的药材,苦味的药材养心,肺喜欢辣的药材,因此辣味的药材养肺,肾喜欢咸味的食物,咸味的药材可以健肾,利用药材的无味,来调理五脏六腑的阴阳失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从实际中总结出了五味的作用,酸的药材可以收敛、止痛,甜味的药材可以缓和药性和健脾健胃,有缓和止痛作用,苦味的药材可清可降,有清热降火的效果,辣味的药材能发能散,能够发散风寒风热,咸味的药材可以润下软坚,有利尿祛湿和消肿的作用,所以古人就是根据这些经验,来辨别药材的特性和作用,从而知道了什么药材可以治疗什么疾病,什么药材副作用大,不可长期服用等。

古人就是根据这些道理,来调理和治疗疾病,外表的疾病可以用发散的方法治疗,外感风寒的可以用辛温的药材发散风寒,外感风热的可以用辛凉发散的药材治疗,内里的疾病,可以根据五脏六腑所喜欢的味道用药,肝病用酸味的药材,可以收敛肝气,用甜味的药材可以缓解症状,心脏的病可以用苦味的药材调理,肺的疾病可以用辛辣的药材治疗,肾的疾病可以用咸味的药材,脾胃的疾病可以用甜味的药材调理,所以血管的病治心,筋脉的疾病治肝,气和皮毛的疾病治肺,水湿和骨的疾病治肾,肌肉的疾病治脾,因此根据药材的味道不同,就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

是药三分毒,任何的药材都有自己的偏性,长期服用都会有副作用,所以古人也总结出了,药材对五脏六腑的的损害,因此咸味的药材伤心,长期服用咸味的药材,会造成心脑血管的损伤,辣味的药材伤肝,过食辛辣的药材会损伤筋脉,肺最怕苦味的药材,过于寒凉的药材伤肺,肾不喜欢甜味的药材,过食甜味的药材会损伤肾脏,脾不喜欢酸味的药材,过食酸味的药材会损伤脾胃,所以五味对五脏各有喜恶,过食都会对脏器造成损伤,古人就是从这些脏器的喜恶和药材的特性,分析出什么药材可以治疗那里的疾病,用药材的寒热温凉来平衡身体的寒热,用药材的补泻可以弥补脏腑的虚实,用药材的升降可以治疗人体上部和下部的疾病,用不同的引经药,可以使药材能够到达身体的不同部位,因此就可以达到治疗不同疾病的目的。

药材的毒性可以通过炮制、配伍、久煎,达到去除毒性和增加疗效,对于服用大毒的药材,古人也有成熟的经验,大毒的药材治病,十去其六就要停药,以免再服用损伤身体,中毒的药治病,十去其八就要停药,这些有毒的药材也是经过古人的多次尝试,然后得出来的结果,这些都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像中药材生何首乌,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服用超量或者服用时间太长,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因此不可盲目服用,像大毒的草乌、附子等,需要久煎或者配伍其它药材,用来减轻它们的毒性,所以一般人不可擅自服用,使用不当会造成中毒,再像泄下的大黄,因为过于寒凉,通下的力量太大,所以体质虚弱和脾胃虚寒的人要少用或者不用,当然有热症内结的也可以用,因此用药是由症状决定的。

古人就是从不断的积累、实践和验证中,总结出了这些宝贵的经验,经过实践、分析、验证,知道了什么药材可以治疗什么疾病,那些药材服用过量或者不当就会有副作用,这些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是中医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法宝,中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更多相关建议: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中医西医都是通过摸索和经验累积出来的。

举个例子,远古时代,某人感冒发烧了,偶尔吃了某种野草,病竟然好了,那他就会记住,感冒的话可以吃这种草,然后又把这经验告诉了亲朋好友,慢慢的就传开去,大家都知道这种草有医治感冒的功效,这草就成了一种草药。

远古时,是没有医生的,部落里由巫师兼任治病的职责。但有病人来了,巫师开始的时候会随便在外面摘各种各样的植物来熬成汤,然后给病人喝。那时人命贱,喝死是你命不好,万一治好了就是巫师的神奇力量。治疗次数多了,巫师自然也会发现草药的特定功效。

医学就是这样靠着摸索和积累经验发展起来的。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许多古代的名医(如华佗)和医书的创造者(神农李时珍)。

中国有着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看到民众深受病痛折磨,立定决心要找出能治病的草药。根据经验,每种中药都有它特定的性味,苦味可以清热解毒;甜味可以滋补,酸味就可以收敛,辛味就可以行血散瘀。

就是靠着这简单的经验,后来才有了《神农百草经》,为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神农最终也因误尝断肠草,死于神农架。

还有李时珍,也是亲身尝药,才写出了《本草纲目》。

我们经常听说某个医生什么祖传秘方,可以治好什么什么病。其实这就是古代先人无意中发现了某些草药加在一起,可以治好一些奇难杂症,就记录下来,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秘而不宣。

这种祖传秘方,或许真的能治好一些病,但绝不可能包治百病,大家还是要理性对待。

(图片来源网络)

我是爱说历史冷知识的how8,欢迎关注

更多相关建议: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 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

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中药药效的确定有说是古人反覆试验所得的。

但世上草药种如此之多,总不可能靠试去试出所有功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才是找出药效的根本。

只要有仔细读过古代本草专著的人就知道,古人是靠药物的生长形态,味道,生长环境,采集季节,用药的部位而去分析药物所得的\"天赋\",因此会出现不同医家对同一种药物的作出不同解读。

而以前的本草书多数言及药物所治的症状,即分析药物可以对人体产生什麼作用,后世的人再根据其所治去归纳去得出功效及归经。当然,药物的炮制也是有理论去支持。

你提出现代的肥料改变的问题是对的, 现在的中药质量肯定不及以往,但植物本身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所以药效基本变动不大,然而药力跟以往可能有所差别。

现代的中药书只道出中药最简单的功效,根本不能指导临床,如果想对此有所提高,请多读以前的本草专著,但因多涉及阴阳五行及其他中医理论,所以若你想自学中药的话我建议你先了解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再细读本草。

中国古人探索世界的方法很难理解。老子的道德经按现在看来也无法理解。八卦也一样。人和人的水平有高低必须要承认。高人的境界我们一般人永远无法理解。他们才是真正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我们一般人不过是受益者而已。

中西方探索世界万物的方法根本不同,从中医、经络、气功等就已经表现出来了。现在西方科学仪器这么先进搞不清楚,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发现的。但不管中西真正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永远是少数人。这少部分人所拥有的能力一般人根本不具备,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运用,也根本理解不了。

中药药效绝对不是下边说的试出来的。经络、气功都是真实存在的,否则也不可能流传这么多年,但现在按西方科学仍旧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发现的。

理解不了就说是迷信显然是不对的,即便当前所有人都理解不了。没有任何理由表明现在人比古人聪明有智慧。老子、扁鹊、孙思邈、李时珍的水平用一般人的水平去衡量,根本就不合适。

更多相关建议:

古人认为人体内有阴阳两大类物质和气控制运行。阴类的主闭敛,下降,寒。阳类主发散,上升,热。而原始祖气,阴阳冲和之气称之为中气。

人生病要么偏于阳类,要么偏于阴类。而自然界的所有植物对人体而言要么是偏于阳类群,要么偏于阴类群,要么是不偏阴,不偏阳的中类群。例如中类味甘,小麦稻米之属,阳类附子肉桂辛热之属,阴类黄连,大黄,龙胆草之属。

人之所以生病,古人看来一身之中阳类偏胜或者偏衰,或者是阴类偏胜偏衰。阴类偏胜用阳类药,例如肾阳衰,需补之以阳类附子。余仿此,可类推而广之。

但是古人怎么辨别哪种草药属于哪类,以及功效,通过哪种方法辨别现在不得而知。现在盛行几种说法,1:取象类比2,服药内观法3,服药内感法4,实验归纳法5,众人经验积累6,以象推理法7,其他。到底是这几种同时起作用,还是一种起作用现在没有定论,还需要大神级别的人去研究,挖掘,探讨。

更多相关建议:

一,仰悟天文,俯觉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取类比象。二,神农尝百草,通过亲身品尝,感受,并总结经验。三,通过观察,药物的生长特点(如生长的季节,地域),本身特性(如用药部位,颜色,气味)总结用药规律。四,长期的用药经验总结。

更多相关建议:

肯定是长年累月的积累的结果,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就积累经验,都是依靠摸索,那时候部落族人只要一生病,存活的几率很渺茫,一般情况下都会由巫师来医治,整个部落里最有学问的人,巫师或是巫医在医治没有记载的疾病时

也会不断尝试,肯定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与失败都会由巫师记载。

后来人也是如此,要么依靠记忆一代代口口相传,在这中间也会有记错或是传错的可能,直到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前人实践总结出来的结果,得以文字的形式流传,后人只需按前人的理论进行完善,逐步分析草药成分,由于疾病的增多,也会逐步探索创新且加以改进,经过数千年,一代代改进、创新、探索并总结记录下来,时间久了,肯定能够摸索出各个草药的药效。加上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精进,中医自然会形成体系。

更多相关建议:

中医的特色是通天地的灵气,中药的特色是绿色天然。如何让中医中药更好更多的认识,创新美术创作比较形象,凸显,使人一目了然。\r

我发明的民间美术雕塑画创作《好药藏深山,国医甚精彩》力挺祖国中医中药。用中国传统印章铭刻国医的名人为别是扁鹊,华佗,皇甫谧,宋慈,葛洪,孙思邈,张仲景,朱丹溪,李时珍,张景岳,叶桂,王清任,十二位代表十二个月,上国人月月铭记。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代表中华民族繁衍强胜之一。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生成了草木本纲,本纲草木精湛又生成了万物生灵,生灵万物生成了最高端人类,因此人类的生生息息与万事万物的联系,与草木本纲的联系,这是感应,人与自然的感应。多灾多难中华民族的古代繁衍发展到如今,离不开中医中药的救治与贡献。本民间美术雕塑画家创作的雕塑画《好药藏深山,国医甚精彩》自去年即己亥年十月开始,经过五个月时间的反复改进,到今年三月二十八日胜利完工。中国画的最高端讲究韵,画中有画,意中有意,西方画最高端讲究光与色,光中有光,色中有色,对比无穷,《好药藏深山,国医甚精彩》画中浓缩融合了中西的内函,当你不断地把这幅画看下去,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很多内在的东西,如色彩中丰富无穷,这就是美学,一个人当你进入了美学世界后,精神爽了,经络通了,身体健了,病也少了,葛洪东晋道教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讲究炼丹,修炼,所以人体健康,快乐,长寿都一脉相承,各位尊者多多指正。胡阿寿[越塑]简介:

(越塑)是从绍兴诞生的民间美术,外地人误认为是(塑料),又名(东方雕塑画),他是融浮雕画与油画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油画的鲜艳色彩,又体现了浮雕画的深度。本艺术先后拜访郭沫若,丰子恺,程十发,吴弗之,肖峰,丁正献,王伯敏,宋中元,陈长庚和吴山明等学习。

现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协会会员,加利福尼亚国际技术大学(ITU)的发明与手工艺客座教授,已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授予援助民间艺人, 中国民间艺人的最高荣誉山花奖。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和新闻出版物也多次对Ashou进行了报道。

更多相关建议:

古人对中药的记载,可以说都是实践的结果。

我国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它真实的反应我们祖先在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认识药物,使用药物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采集野果、种子和挖掘植物为食,由于对植物的认识不全面,自然会误食一些有毒食物,从而会发生呕吐、腹泻、甚至昏迷死亡的情况。如误食大黄,引起腹泻。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学会辨别药物的方法。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和体验,逐步认识各种植物对每个人的不同影响。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得到完善。

而后出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更加说明中医药的出现是实践后的结果。

更多相关建议:

如果说神农尝百草就可以分析出药材是治疗什么的,也太低估老祖宗的智慧了。首先,所有中药材的药性归经等等,确实是试验出来并被记载在古代医书上的。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不能够对这味药材做到心知肚明的话,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天下万物相生相克,人们对待中草药亦是如此。举一个例子吧,三七即可止血,又可活血。但是古人是怎么知道的呢?实验呗。但是你得有这样的本事,就是在实验之前,你有处理发生各种可能的相对应措施,否则,弄不好小命儿就呜呼了。因此,可想而知,什么样水平的人才敢做这样的实验。

大多数人,尤其是医者,就用前人可能冒着生命风险得出的结论就行了。这就叫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中医,它也是实验科学来的。现在说说在实验之前做的各种准备,以及各种可能的判断。

还是拿三七来举例。三七内服的时候,吃多少会使血液流速增强,又吃多少会是血液流速可以在人身体承受的范围之内呢?在实验之前,首先,这个人要能“看”见自己血液流动的状况,同时,在血液流速加快到人体承受的极限之前,能够有办法使血液流速降低下来,例如引导三七的人体吸收和排出体外,或者从另外一种药材的属性上反其道而行之。

现在看来有些神乎其神的实验,古人确实是这么去做的。因此,只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有资格写医书并流传于后世的。能够有这样资格的人,是老祖宗之中的佼佼者。

其实还要一种方法,将大量有效的验方或者经方记录与药书之上。这种方法有类似于宣传封建迷信的嫌疑,笔者就不阐述了,读者知道有这么回事即可。

慢慢地,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有实际效果和疗效的中医理论和实操的手法。只不过,能够真正的识得宝贝的人,太少了而已。

顺便说一句,药方最好以两为单位,而不是克。而且,要知道半斤八两的意义。

更多相关建议:

从《神农本草经》将自然植物分门别类归纳成书看,到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明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尊重。我们的祖先以独特的智慧创造的太多的中华文明,从文字到《易经》远古智慧开始,便使中华民族彻底告别蒙昧,开始对自然与自身进行广泛的探索。

就我们祖先对自然植物的认识看,在蛮荒时代食物匮乏,所以他们应该是在寻找可食植物开始,在不断的经验与教训中获得了很多成果,又在一些奇特的效果中获得启发,于是就有了尝百草的具体实践,在这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与成果。后来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影响下,又开始具体的分门别类,并以此再行实践,结果发现阴阳五行与药理药效有着惊人一致性。比如:木、火、土、金、水对应酸、苦、甘、辛、咸,植物中的这五味又对应人体产生调理作用,简单说:酸,具有收敛宜肝的作用。苦,具有清心火去毒止痛的作用。甘,具有健脾消食补元气的作用。辛,具有舒筋活血宣肺的作用。咸,具有调肾虚梳津液的作用。当然这只是中医药的冰山一角,只是一些皮毛常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