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该如何调理?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应该区分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寒湿与湿热形成的原因,二者的病证关键点在于共有“湿邪”的存在,湿邪的发生多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外源性感受湿邪,例如潮湿的环境,湿邪侵犯人体,久而久之形成了湿邪停滞于人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二是从人体内部形成的内源性湿邪,多因饮食不节制,情绪刺激,劳倦过度,导致脏腑失调,水液津液代谢停滞而引发。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表现为寒湿,有的人表现为湿热呢?这与个人的体质失调的状态有关,平时偏于阳气亢盛的人,也就是阴虚阳盛,容易上火的体质,湿邪易从阳化热,形成湿热阻滞的问题,相反,偏于阴寒内盛,形体怕冷的体质,湿邪易从阴化寒。造成寒湿体质的症状表现。

由于寒湿与湿热共有湿邪停滞这个问题,所以都具备湿邪内阻的表现。例如,湿性粘腻,表现为便溏腹泻,大便粘腻,舌苔厚腻。湿性重浊,表现为周身困重,头脑不清,头晕头紧。湿阻气血运行,表现为脘腹胀满,嗳气打嗝,口臭口粘。湿邪伴有寒者,多是阳气不足,湿邪停滞,除了湿邪致病症状外,伴有阳虚阴盛的寒湿表现,如周身怕冷,四肢不温,大便清稀,消化不良,神疲乏力,活动后加重。湿邪伴有热者,多为阳盛体质,湿热阻滞,除湿邪致病症状外,伴有热伤津液,出现口干口苦,因热可扰动心神,出现心烦失眠,心悸痰多,湿热熏蒸可出现水肿黄疸,舌红苔黄腻等。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专业知识,为您做详细准确的解答分析。从二者的体质状态,病因病机,病证表现和关联疾病做出区分和比较。

★湿邪是寒湿与湿热的体质形成的关键,它是怎么来的呢?

  • 寒湿体质与湿热体质共有湿邪存在的问题,湿邪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水液停滞,具体是因代谢运化水液的脏腑失调而导致的津液不能运行而成的病证。人体中,脾主运化饮食水谷,包括食物和水分,脾将食物变化精微气血,将津液与精微营养物质共同上输于肺,经肺气宣发布散津液于全身,肺气还可通调水道,将津液经三焦通道下达于人体下部,至膀胱后,形成代谢产物(尿液)排出体外。
  •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曾说过“脾强胃健,水谷可正化为气血,若脾胃受损,水液停滞反为湿,饮食不消反为滞。”所以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功能下降,导致水液津液不能运化代谢,停滞于身体某个部位就形成了湿邪停滞的问题,就可以因此引起诸多病证,因外界环境过于潮湿,如久在潮湿的环境生活,湿邪从外侵入,脾喜燥恶湿,湿邪内合于脾胃,形成外源性湿滞。
  • 因饮食不节,生冷刺激,油腻辛辣或饮酒过度,以及劳累过度,情绪不畅等因素,引起肺脾肾脏腑失调,就可形成内源性湿邪。
  • 湿邪形成后就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状态,表现为阳气亏损的人,阳气不能温煦人体,加之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就形成了寒湿体质状态;表现为阳热亢盛的人,湿邪与阳热结滞,就形成了湿热体质。

★寒湿体质的病证特点。

  •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寒湿多因自身存在阳气不足,《内经》说“阳虚则内寒”,阳虚体质阳气不足不能推动温煦防御人体,寒从内生,更容易感受外界的寒湿邪气,例如同样受寒冷潮湿的环境刺激,阳虚体质就容易出现腰腿疼痛,怕冷的反应。肺脾肾阳气不足也容易出现湿邪停滞,寒湿阻滞在一起,就形成了诸多病证,常见的表现有:
  • ①脾胃湿寒,脾胃居中焦属土,喜燥恶湿,脾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而且《内经》说“中焦如沤”,类似于温度较高的沤池,在外界的寒湿影响或脏腑脾胃阳气不足,形成了寒湿困脾。表现为突然了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恶心呕吐,伴有发热无汗怕冷等寒邪致病特点,属于外感寒湿困脾的表现。多见于胃肠感冒,中暑等疾病,如果反复发作这种情况就说明属于寒湿体质,这请专业医生给予指导。慢性寒湿困脾,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寒温不适,劳疫过度,导致脏腑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所引发,表现为胃脘不适,形体怕冷,或肥胖,大便粘腻,周身困重,头脑不清,整体昏沉沉,如因肾阳不足引起,可伴有腰膝酸软尿频等表现。
  • 本证比较复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过中土湿寒,可导致肝气不能升发,肺气不能敛降,心肾不得交通,临床上,变证百出。所以,朱大夫发现寒湿体质可见于多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例如亚健康状态,疲劳综合征,慢性胃肠炎,高脂血症等等。
  • ②寒湿体质除了脾胃受影响外,也可影响肺,肾与周身气血运行,例如寒湿在肺出现形体怕冷,后背怕凉,咳嗽痰多,舌淡苔白腻。寒湿在肾与经脉,《伤寒杂病论》称为“肾着”,因寒凝经脉,湿阻腰肾引起的腰痛,尿频,乏力。女子经脉寒湿,出现带下病,表现为受凉后白带色白而多。以上也是寒湿体质比较常见的病证问题。
  • 此外,寒湿易出现阳气不足,且阳气不降而出现上热下寒证。上热是假热,治疗时以驱寒温阳为主。

★湿热体质的病证特点

  • 湿邪停滞脾胃,根据患者的阳盛阴虚内热的体质从阳化热,而成湿热问题。同寒湿一样,湿热体质多见于脾胃湿热,亦可影响周身。湿热体质常见的情况有:
  • ①脾胃湿热,多见于饮食不节制,过食辛辣或饮酒,导致脾胃虚弱,湿邪停滞而化热。湿热中阻脾胃,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出现胃脘胀满,反酸烧心,嗳气打嗝,口臭口粘,多汗怕热。朱大夫遇到很多脾胃湿热的慢性胃炎的患者,嗓子眼有咳不完的粘痰,原因是湿聚成痰,加之,热邪消耗津液使痰少而粘。大便粘腻粘马桶,舌苔厚腻等。湿热存于脾胃,熏蒸气血津液,使脾之本色外露出现黄疸,鼻涕黄,痰黄,或发生肝胆疾病,例如肝炎,脂肪肝。湿热阻滞后,形成痰热湿滞,扰动心神出现失眠多梦,夜夜惊悸等等。
  • ②湿热体质易发生肝胆湿热,湿热下注等病证,湿热郁滞于肝胆,肝气不能升发,郁滞后出现两肋疼痛,口苦。肝开窍于目,出现眼屎多,目赤肿痛,头痛。湿热下注可发生女性白带色黄,男子下肢肿胀或痛风。

★专业区分和建议

湿热体质与寒湿体质以脾胃湿邪为基础疾病,湿邪致病多因外感和内生两方面引起,表现为湿阻中焦脾胃,出现胃胀,便溏,大便粘腻,周身困重,头脑不清等湿邪致病的基础症状。患者个人阳盛和阳虚体质状态使湿邪发生从化,即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寒湿体质整体情况以阳虚寒证为本,表现为周身怕冷,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脉沉,同时伴有湿邪致病的基础表现。请注意,寒湿体质还可出现阳气不能沉降而出现上热表现,即上热下寒的情况,如周身怕冷大便不成形,却反复口腔溃疡,要注意辨别

湿热体质以多汗怕热,形体困重,头脑不清,痰多咽喉不利,分泌物色黄,如鼻涕色黄,眼屎口水色黄,小便短黄,白带色黄。同时伴有湿邪停滞的基础症状。临床上,寒湿体质多发生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甲减,肿瘤。湿热体质多发生慢性胃炎,神经症,痛风,高脂血症等。

建议:无论是寒湿与湿热均是脏腑失调所引发,所以注意饮食,情绪,劳累等不良诱因的刺激是关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心情平和,脏腑功能正常就不会发生寒湿湿热等问题,如已存在病理改变,可咨询专业医生给予指导调治,仅为体质状态的失调一般影响不大,不必过于担心。

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以及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相关建议:

一、什么是寒湿和湿热


临床上我们确实需要辨别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因为判断体质方向以后,治疗就有方向。如果判断错误,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风、寒、暑、湿、燥、火是人体容易感受的六种邪气,其中湿邪是最难对付的,为什么呢?因为湿邪和其他的邪气混在一起,就好比面和油混在一起,当然难以除掉。


而人的体质不同,感受湿邪以后,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体质偏寒的人表现为寒湿,体质偏热的人表现为湿热。

二、湿邪的本质:


空气当中有水分,人体也有大量水分。简单的说,当人体的各种机能失调的时候,这种水分不再是一种营养物质,而是一种代谢废物,这种代谢的废物,我们可以称之为湿邪。

舌象望诊,是最能反映湿邪的一种方法。


三、寒湿体质:


湿气进入人体,会因为人体体质不同发生改变。如果体质属虚寒,湿气在体内,脾的阳气本身就不足,无法把湿气排出去,就会形成寒湿状态。

舌图:

四、湿热体质:


如果体质较好,脾的阳气相对充足,湿气在体内,就会受到阳气的驱逐,但阳气一时半会也无法完全铲除湿气,就会形成对抗状态,形成湿热状态。

舌图:

五、辨别寒湿和湿热的其他简单方法


1、寒湿:一般不口干; 湿热:一般有口干。

2、寒湿:舌苔一般是白的; 湿热:舌苔一般是黄的。

3、寒湿:舌苔一般是津液较多,滋润的; 湿热:舌苔一般偏干的,多干燥的。

4、寒湿:一般怕冷多些; 湿热:一般怕热多些。

六、如何调理:


1 、湿热体质人群

湿热体质可以适用一些性凉的食物,比如绿豆、薏苡仁、苦瓜、香蕉、火龙果、西瓜、梨子、各种凉茶,但也不能长期食用。因为性凉的食物或药物,短期使用是可以把湿热除去,减轻症状。但长期食用会损伤脾的阳气,所以即使是湿热体质长期食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损失脾的阳气,不仅不能排除湿气,脾的功能还会下降。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稀溏这些症状。

不能熬夜,酗酒,熬夜会加重人体阴液的消耗,加重虚热。酗酒会加重肠道湿热,不能吃煎炸食品、少吃各种卤菜。这些习惯都不利于湿热邪气的排出。

2 、体质虚寒人群

针对寒湿体质人群,不能吃生冷水果、冰冻饮料、冰冻啤酒、长期喝凉茶,比如有些脾胃阳虚的人群,服用香蕉、火龙果就会腹泻。另外食欲下降、大便稀溏、腹胀、怕冷、易感冒等表现也是很常见的。

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量。

慎用各种清热解毒的药物,避免加重损害人体的阳气。

加强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只有脾胃阳气充沛,才能很好的去除湿邪。

寒湿重的人群,还可以用党参、茯苓、白术、苍术、陈皮煲汤。苍术、白术性质偏温,燥湿健脾。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寒湿、湿热体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不同而发生转化。比如湿热体质长期吃生冷食物或者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损害自身的阳气,也会变成寒湿体质。所以如果情况比较复杂,还是需要找专业医生处进行针对性的调理效果会更好。

更多中医养生治病,请关注:中医杜川

更多相关建议:
湿热和寒湿可以相互转化的。湿热引起的炎症重点在利湿,如果一味的用寒凉药物清热,会伤及阳气,变成寒湿。比如,妇科炎症,白带发黄,西医妇科医生一般都会给开消炎药,会有一些效果,但是无法根治,反而随着用药增加,导致下半身越来越凉,越来越怕冷,又会诱发其他问题 。流水不腐,多运动可以防腐,血气流动病可除。 寒湿体质可以用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湿热体质,平时饮食要多吃一些健脾去湿的食物,如冬瓜、薏米、白扁豆、白茯苓等。而生湿的食物,如酒水、肉类,一定少吃。 夏季还可以用藿香正气液——专门针对湿热症状。亲爱的朋友,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点个赞呗~~谢谢您!喜欢中医的可以关注我哦!带你养生~

更多相关建议:

谢邀。我是养生杂志的主编,下面会推荐一个祛寒湿的小方法,非常管用。

先说如何辨别寒湿和湿热,其实很简单:两种体质的本质,都是湿气重。但湿气很狡猾,遇到热就变成湿热,遇到寒就变成寒湿,从症状就能区分——

寒湿体质舌苔发白,湿热体质舌苔黄腻;

寒湿体质怕冷,手足凉,湿热体质则身体潮热;

寒湿体质容易出现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

湿热体质满面油光,易长粉刺湿疹,口干口苦,眼睛红赤……

寒湿体质容易感冒,身体疲乏无力,脸色苍白,唇色淡;

湿热体质火气大,性格暴躁,小便黄,容易上火。

总之吧,寒湿是偏寒症,湿热是偏热症。

现在是冬季,天气寒冷,当然就是寒湿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本篇就先介绍一个调理寒湿的方法。

药不在贵,对症最关键

今天养生君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个方子,材料非常常见,用来贴肚脐,一次只需要几毛钱,但却在过去几年中,帮助了无数阳虚怕冷,体寒湿重,宫寒痛经,肠胃虚弱的人。

这个方子最初的出处,是已故的南怀瑾大师,在一次给弟子的讲学中讲到的。近几年来在中医和互联网传播的不断推动下,逐渐被大众所知,很多对症的人尝试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德妙方,有缘看到的,请一定珍惜,耐心看完,会对大家很有帮助!

这个小方子,成年人老年人都能用,比较保险。方子收录在南师的《我说参同契》第54讲,如下:

这里面用的材料,都是热性的食材,药食两用,肚脐又会吸收它们的药性,婴儿在娘胎里就是靠脐带吸收营养的。多用一段时间,热进寒退,就跟我们烤火是一个道理,跟太阳能蒸发潮气也是一个道理,热性药性被吸收后,自然寒湿就减退了。贴上后睡觉,肚脐周围暖暖的,非常舒服,同时调理身体,实在是一举两得。

记得第二天早上要揭掉,不然容易引起上火。

如果有上火现象,大家可以同时贴脚底的涌泉穴,引火下行,同时排湿气。

大家可以选择好的食材,自己在家做,一次多做点,多用一段时间。

如果嫌麻烦,不想自己做,可以试试成品,去看看别人的评论吧↓

更多相关建议:

一张图告诉你,湿热和寒湿的区别!

更多相关建议:

第一部分:寒湿体质的论证:

寒湿体质是寒与湿的结合,是湿气淤积在寒性体质的人体内,使寒与湿结合,寒与湿,都为阴邪,所以寒湿更易伤阳气,阻滞气机。

在日常症状有:精神疲倦,怕冷,四肢凉,头昏沉,身体沉重,关节冷痛,屈伸不利,无汗。

有的人胸腹胀满,反胃有呕吐感,容易拉肚子,小便哩哩啦啦尿不干净。

舌诊时,舌质谈,苔白润。把脉时,脉沉迟或沉滑。

在《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有言:“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意思是:寒湿体质的人,皮肤的收缩功能受阻,肌肉板结坚硬,血脉不通畅,抵抗力免疫力低下。

湿热证

湿与热结合为湿热,阻滞气身体气的运行,脾胃系统收纳水谷的能力和腐熟水谷的能力不正常了。

湿热常见的症状:身热,头昏沉,身体沉重,胸闷烦躁,嘴里发干发苦,但没有饮水的欲望,脾胃消化系统不正常,有的人或面目周身发黄,皮肤丘疹发痒,小便少色红,大便不成形,排不出,排不净。女性白带黄稠,有异味。

舌诊时,舌质红,苔黄腻。把脉时,脉滑数或濡缓等。

清朝著名医家叶天士说:“热得湿而热愈炽,湿得热而湿愈横。可见湿与热互为促进,互为加强,所以湿热在人体中分布的十分广泛,导致的症状也最多。

寒湿与湿热的调理

跟历史各朝代相比,现在的人们能吃饱穿暖,所以在当今生活环境下,寒湿与湿热的症状多为缓症,少有急症。

中医有:急症治标,缓症治本的说法,现在人是寒热与湿热多是:湿为根为主,寒与热为附、为辅。在调理中有中药汤剂、丸剂,有药食同源代茶饮,有食疗。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均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个性化调理指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下图:

图一:寒湿体质 图二:湿热体质 图三:湿气的寒热交杂。

更多相关建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养生越来越关注,对于自己是什么体质,怎么根据自己的体质去养生非常重要,抛开自己的体质去养生,会养生不得法,甚至适得其反,浅谈一下寒湿体质与湿热体质。

一、在养生九大体质中有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若痰湿体质偏寒的话就是寒湿体质,也就是寒湿体质与痰湿体质类似。

1、痰(寒)湿体质(痰湿体质偏寒)

痰湿体质:是指人体由于痰湿内蕴而导致体质偏颇,以形体偏胖、黏滞重浊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 特征和表现:形体特征多见于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 主要表现为:多汗且粘,胸闷痰多,口黏或甜,形寒肢冷,喜食肥甘,舌苔白腻,脉滑。
  •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豁达,善于忍耐。
  • 治则:此体质应健脾祛湿。
  • 方药:参苓白术散、苍附导痰汤。
  • 食疗方:红豆100克,红枣4枚,陈皮10克、鲤鱼一条,加水2500ml煲汤,调入适量食盐即可。

2、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是指人体由于湿热内蕴而导致体质偏颇,以面垢油光、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 表现和特征:形体特征常表现为形体偏胖。
  • 主要表现为:常见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男易阴囊潮湿 ,女易带下量多,多脉见滑数。
  • 心理特征:性格急躁易怒。
  • 治则:体质应清热祛湿。
  • 方药:龙胆泻肝汤。
  • 食疗方:绿豆适量,薏苡仁适量,加入白糖熬粥。

二、养生注意事项:

1、寒湿体质养生:

(1)、少冒雨雪☔️行进,少居寒湿之地,以免寒湿入体,加重寒湿。

(2)、少食寒凉之品,如冰激凌🍦,冰饮料,损伤脾阳,加重体内寒湿。

(3)、治疗疾病注意寒凉药物,以免加重体内寒湿。

(4)、夏日尽量少用空调,在避免中暑的情况下,或出户外活动,接触阳光,增加体内阳气,祛除寒湿。

(5)、冬季注意保暖,少触冒风雪,风寒入体,加重体内寒湿。

(6)、多摄入温热食品,如羊汤、鸽子肉汤,大葱、生姜、大茴、小茴、花椒、肉桂等可以作煲汤或做菜材料。

2、湿热体质养生:

(1)、少饮酒,少吃肥甘厚味,如肥肉、羊肉、甜食等,肥甘厚味容易成湿,酒是湿热之品。

(2)、少食辛辣之品,少用辣椒、干姜、蒜、花椒、大茴、肉桂等煲汤或做菜材料等。

(3)、少生气,保持好心情,以免肝郁化火,与体内湿气互结成湿热。

(4)、治疗疾病时,注意温热药物使用,以免热药与体内湿气互结,形成湿热。

以上浅谈寒湿体质与湿热体质,以及养生注意事项,相信大家已有所了解。养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切勿人云亦云的养生,不适合自己的养生,不但没有益处,反而适当其反。祝愿大家懂养生,会养生,身体健健康康!

(友情提示: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交流,切勿自行抓药,责任自负,若喜欢中医科普养生,请关注此号)

更多相关建议:

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都是常见体质,与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长时间居住在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或水中作业,防护不到位而感受湿邪这类多为外湿;过食生冷寒凉或酗酒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这类多为内湿。湿邪侵入人体会出现从寒化或从热化,脾阳素虚,易从寒化,胃热易从热化;过用寒凉易从寒化,过用温燥,易从热化。

辨别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可以从不同的病理表现来区分:湿与寒合,是为寒湿;湿与热合,是为湿热。外感寒湿,流注关节,阻遏经脉会出现全身疼痛,关节沉重疼痛较重,四肢浮肿等证候;寒湿内生会出现畏寒肢冷,腹痛腹泻,头身困重,口粘无味大便溏薄或泄泻等证候。湿邪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会出现四肢关节肿痛且重或红肿等证候;湿热中阻,升降失司,会出现脘腹痞满,身重体倦,口干口渴但不愿饮水,腹痛便溏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证候。湿热熏蒸肝胆或见黄疸,湿热外熏肌肤则见湿疹、脓疮等证,湿热下注则腰膝酸痛、下肢湿疡、带下淋浊。

调理寒湿体质,可以每天用热水泡脚至身体微汗,坚持锻炼保证一定的出汗量,饮食多吃一些温热食物,炒菜加葱、生姜、大蒜、花椒等调料,中药调理可以用理中汤加减。调理湿热体质,饮食宜多吃冬瓜、绿豆、苦瓜、黄瓜、丝瓜、苦菊和西瓜、梨等清热泻火的蔬菜水果,忌辛辣刺激、肥甘油腻,忌酒;从事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等,中药调理中焦湿热可以用甘露饮、三仁汤等,下焦湿热则用二妙散加减。

更多相关建议:

老师我的属于哪种热?该怎么调理?谢谢!

更多相关建议:

如何辨别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该如何调理?

要想辨别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那你就得知道什么是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

所谓的寒湿体质,就是六淫之邪的寒邪和湿邪结合后,侵袭人体,致使人体发病。它一般有外感和内生两种,它所表现的症状:外感的四肢肌肉疼痛严重,并夹杂酸困沉重,恶寒,无汗;内生的脾虚泄泻,完谷不化,胃脘冷痛,或者肢体浮肿,厥逆,小便清长,舌淡水滑苔白等。

所谓的湿热体质,就是六淫之邪的湿邪和热邪结合后,侵袭人体致病。它一般也有外感和内生两种,它所表现的症状:外感的四肢肌肉酸困热痛,汗出;内生的胃脘胀满,疼痛,痢疾下重,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数,或者湿热下注,外阴潮湿,小便黄,舌红苔黄腻等。

这两个证候,虽然都有湿邪作祟,但是寒热是两个完全相反的病邪,因此治疗是不一样,是完全相反的。虽然证候一样,但是致病的部位不同,不管是寒湿或者是湿热,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建议你要想治疗,就近找中医看看,让医生来辨别,这不是一个患者能辨别清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