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没被说透的剧情:人们在掩饰自

作者 | 黎响

责编 |芥末酱

01每次下意识地"杠别人",背后都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情绪最近热剧《隐秘的角落》火爆全网,许多网友在追完后觉得这剧全程高能,处处是伏笔,几乎没有一句台词是废话。比如第一集的家长开放日,老师向朱朝阳的妈妈反映,朱朝阳性格内向,没有什么朋友时,朱妈妈强硬地表示,她就是不想朱朝阳交到坏朋友。而后面一连串的事情,也是由"跟朋友瞎玩"开始的。这句台词像是暗藏伏笔,但话说回来,朱妈妈当时的心态,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表面上,她像是一个只要求孩子必须把“学习任务放在第一位,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家长。可后面的剧情里,朱妈妈并没有表现对孩子的施加高度的学习压力。而老师的提醒也是善意的,但朱妈妈为什么要激动地怼老师,甚至还要别的家长过来打圆场。这个激动背后,并不是她表面上说的“害怕孩子交到坏朋友”,而是因为,孩子“内向”这个问题,是她坚持要和前夫离婚造成的。朱朝阳的小学同学严良提到过,朱朝阳小时候性格活泼,话特别多。这一点严良知道,每天在朱朝阳身边的妈妈更加清楚。她明白是家庭的破碎,才导致了自己孩子性格的改变。所以当听到老师善意的提醒时,她只能强硬地坚持内向不是坏事,从而回避老师指出的问题。这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很多时候,我们表达的情绪,是为了隐藏另一种过于强大的情绪。这是书本《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里提到的观点。本书作者杰瑞姆·布莱克曼,他根据临床30多年的精神分析经验,总结了101种人类面对负面事件和情绪时使用的防御手法。曾奇峰老师为此书作序时说:精神分析,或者说心理动力学,其研究的核心之一,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人使用哪些自我防御机制,直接呈现了这个人的人格的强度、稳定度和成熟度,笼统地说就是健康的程度。书里指出,用一种行为掩盖另一种行为,用一种更容易表达、消化的情绪尝试替代另一种更加深层、刺痛的情绪,这便是自我防御的机制。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曾经断言:几乎任何事情都是一种防御。那么防御机制在我们内心,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02防御机制就像"断路保护开关"在书中,布莱克曼就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自我防御的意义:人的自我就像是灯泡;情感就像是电路的电流;心理防御机制就像是断路开关。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如果过于强大,就像会电流过大一样,灯泡可能会过载而被烧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这时断路开关就会自动生效,把电流隔绝。就像前面说到的朱妈妈,在她的世界里,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朱朝阳。但如果她意识到,自己的选择给孩子的性格给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她就会感到无比痛心和自责。她无视老师的建议,为的就是回避这种痛苦的感受。但由于这种过程是自动发生的,因此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是在防御。一方面,心理防御机制给予自我一个防护罩,避免个体受到过量的刺激;但另一方面,它可能会让我们无法真正面对我们本来应该处理的情感和问题,阻碍我们的人格成长。这种情况在职场上也很常见。比如我之前一位同事,她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之后,就从原来充满自信的女生变成了满嘴抱怨的“怨妇”。之前约她吃饭,她向我疯狂吐槽:
公司大砍福利制度,导致她的团队流失严重。上司不懂业务,乱定业务指标;工作量上去了,人手还补充不及,团队都怨声载道;明明自己才是业务出身,给的方案却没有受到重视,老板倒是喜欢重用职能线的人,因为那是他带出来的。听上去她像是面对着一个无良的公司,无能的上司,她有理由感觉到痛苦。但我很了解她,她说的所有的痛苦,其实就只有最后一条是真的——她说的话没有人听。顺着这条线往下问,我才挖出了让她痛苦背后的原因:她说的话别人不听,是因为她换了行业,认知没有跟上,很多提案都是在吃老本。上司也有跟她暗示过这点。她也知道自己要多学本行业的知识,但因为业务强度太大,精力完全被榨干,回家只有力气看剧,一直都没提上劲认真学习过。一拖3个月就过去了。到这里,真正的问题才浮出水面:她从一份受重视的工作去到一个新公司,在那里她不再受到重视,而原因是她自己没有能力让自己配得上她的岗位。她没办法直接面对这个原因,于是开启了防御机制,从抨击自己,转向抨击公司。如果她遇到的不幸都是公司的问题,那么她就可以放心地去面对自己,在下次面试的时候也可以放心地认为自己是胜任的。而她的自我防御太过激进,也已经影响到她的理性思考——团队的人离开,也不全是公司福利问题,因为HR也曾暗示她没有像前一任负责人那样让团队服气。但这些会使她产生挫败感的语言,都被她过滤掉了,以至于她忽略了组员流失的前因后果。 她不愿意承认她自己的问题,最后只能匆匆提出离职。在她交接的一个月内,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找其他对公司不满的同事大吐苦水,甚至还建了吐槽小群。她的行为跟《心灵的面具》一书里提到的例子也很接近,她分别用了抱怨、贬低、形成小团体等方式筑起自己的自我防御,合理化她离职的原因。但她一直都知道,上一份工作的失败是自己的原因。只是她把这种自我否定的感觉压制到了潜意识中,而并没有认真地看待它们。可这些真正的情绪并不会因为不被感知而消失,而是一直在影响着她。所以在离职3个月之后,她还是停留在愤怒的状态,每天都睡不好,精神涣散,甚至有些抑郁的症状。剧中的朱妈妈也好,前同事也好,她们两人都在用心理防御压抑着他们真正应该面对的问题。当这种自我防御机制越自洽,越强大,也就越难以从真正的问题中解脱。03防御机制太强时,应该怎么办?自我的健康运作,需要心理防御的保护,否则遇到重大事件时,容易导致精神疾病。这也是防御机制存在的意义。只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防御,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例如:
固执己见:把别人的建议当成批评,听不进去别人客观的评价,无法正常地交流;畏缩不前:因为害怕失败收场,所以难以尝试新事物和进入新关系;逃避责任:害怕自己被人责怪,总是想要撇清关系;……对于那些自我防御性太强的人来说,如果要让自己的生活里少一些困扰,可以看看下面这几点建议。首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感知到心理防御的运作方式。当我们认识到,表面上表达的情绪其实是在掩盖一些深层次的,难以现在接受的情绪之后,我们才能够慢慢地让自己去面对真正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愤怒时,能认知到脑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就会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就像在照X光那样,能照出更深层的事物。当我们看到行为背后的情绪,就会了解问题所在。其次,提升接纳负面情绪的能力。武志红老师在《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一书中写到,如果个体能够扩展自我容器的大小,那他接纳负面情绪的能力也能相应提高。这就像,如果我们调大灯泡可通过的最大电流值。那我们的灯泡就能容纳更大的电流通过而不会烧毁,断路开关也不会动不动就跳闸。扩大自我的容器,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就能更好地去面对真实流动的情绪,而不用去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最后,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对待新事物。在TED演讲《10000小时太久,20小时让你学会任何技能》中,主讲人Josh Kaufman提到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思路:我们害怕学习新技能,并不是畏惧艰难,而是害怕面对那个一无所知,手足无措,看起来很蠢的自己。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难以接受自己可能没有办法做好一件事情,所以在做之前,他们都用各种借口逃避。但如果没有这些不舒服的新体验,自我的韧性就难以成长。主讲人给我们的建议是:多去学新技能,且同时要接受一个不可躲避的事实:那就是一开始你会感觉很受挫。当你熬过那受挫的20小时后,你会开始从中体验到一些成就感,而它会支持你继续下去。当你恐惧时,就更加要投身于恐惧,直到你习惯。就像游冬泳,只有待在水里,你才不会觉得更冷。通过不断地接触新事物,不断地激活“恐惧——受挫——成就”的回路,你是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提高个体感知、接纳负面感受的能力,自我的韧性也因此得到锻炼。当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在遇到风浪时才能够更加自在。

作者|黎响;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看见心理】。改变,从看见开始。这里是看见心理,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zhishi.cn/muying/view-18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