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童被亲妈毒打2年,胸口被刀划出15公分伤痕

妈妈队长

愿每个孩子在惩罚中,都能得到成长和进步。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7岁男童被亲妈家暴却仍想她”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7岁的天天(化名)被母亲家暴2年,在背部和大腿布满了由电线、棍子、刀具造成的伤痕,胸前甚至有一道长达15公分的划伤!“打就打呗,要不然我就没妈妈了。”哪怕被打得遍体鳞伤,孩子仍想跟妈妈在一起。听到这句话,妈队鼻子忍不住一酸,到底是多么狠心的母亲,才舍得这般对待年幼的孩子?可经过调查得知,母亲这么做是实属无奈。孩子长期偷东西、欺负同学、撒谎成性,多次教育无果后,妈妈不得已才使用如此极端的手段。看到这个戏剧性的反转,妈队沉思了良久:在长达2年的时间里,母亲无数次的鞭打惩罚,本意是想让孩子改掉坏毛病,能够变好。可事实却是,肉体上的疼痛并没有让孩子长记性,反而使得他变本加厉,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而无方,父母之过。父母教育孩子,天经地义。但我们在用惩罚教育孩子时,是否常常被愤怒牵制住了理智呢?最近,杨烁凭借着“诈尸般”的育儿方式,上了热搜,成为众矢之的。在综艺《一起出发吧》中,杨烁的儿子杨雨辰,只要做的稍微不顺他的意,便会遭来各种惩罚:杨雨辰跟不上大家的步伐,走得有点歪歪扭扭了,杨烁就质问“不会走,是吧”,命令他“跑上去,重新走一次!”▼孩子衣服叠得不好,杨烁非但不教,还在旁边吹胡子瞪眼。

孩子一边重新叠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回看父亲,而杨烁只是瞪大双眼,火冒三丈地怒视着孩子。▼

说实话,看到杨烁这个面目狰狞的表情,作为一个成人的我都瘆得慌,何况是年仅7岁的孩子啊……而最可怕的是,这种“不教只罚”的教育方式,表面上是让孩子“变乖”了,实则是在迫使孩子无论遇到困难,或者不开心,都不敢向爸爸求助。比如杨雨辰因为吃了冰淇淋导致牙疼,他却不敢告诉杨烁。起初选择默默忍受,最后疼得受不了了,竟是向耿乐诉苦。▼而当其他小朋友完成了捡牛粪的任务,受到爸爸们的表扬时,杨雨辰红着眼,痴痴地望向父亲。他渴望得到杨烁的认可,却又不敢说出口。▼不过杨雨辰还算幸运的,因为很多时候,不当的惩罚甚至会带来,影响孩子一生的反效果。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水上乐园玩时,没带泳圈的我们偷偷下了水,结果差点双双溺水出事。后来大人们终于把我们捞上岸,我俩都被吓得直发抖。小伙伴的妈妈一把抱住她:
“宝贝是不是觉得游泳很好玩,想学啊?”“但没有大人在身边,是很危险的!待会妈妈亲自教你,好吗?”那一天,小伙伴学会了憋气,能够简单地在水中摆腿,仍旧憧憬着游泳。而我的妈妈一上来,就指着我的鼻子质问我:
“早就告诉你,不要随便下水,你为什么就是不听?!”“你不知道游泳很危险,很可能会淹死吗?”从那天起,我莫名地畏惧下水,对游泳产生了极大的抗拒。尽管事情过去了多年,可每次回想起来,妈妈当时咄咄逼人的态度,竟比真正的死亡,更令我头皮发麻!孩子犯错后本来就会害怕,会手足无措,如果我们还只是黑着一张脸,要如何让孩子平复下来,进一步去教育他们呢?父母有权威是应该的,但不代表总是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味地去谴责、诋毁孩子,只会让他们从内心本能地抵触,不愿去正视这件事,也就永远无法从中吸取教训了。或许,有些家长会说,既然惩罚会对孩子造成这么大的伤害,那我们是不是放任为之就好?绝对不是!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就曾这么肯定过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光靠鼓励是不能完成教育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没有惩罚,培养不出优秀孩子。”其实道理我们都懂,但具体要怎么做,才能真正达到用惩罚教育好孩子的目的呢?一、辨别错误类型,针对性解决孩子犯错时,父母首先要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即使情况很糟糕,也要保持冷静。然后就孩子的行为,去分析到底是什么类型的错误,要怎么解决才好:若是无心之失,说明孩子的经验尚且不足,那就不必太过担心,要相信孩子,多让他们尝试几次,方可熟能生巧;反之,要是有意犯错或无理取闹,那就表明孩子的内心有“小情绪”了,它会不断激化孩子的想法跟事实之间的矛盾。这时候,我们就要先跟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意愿,再告知他们这种行为会导致的不良后果,最后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去走。二、敢于直面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有时候,孩子犯错并不是最糟的,反倒是他们不肯承认错误,那才是危害最大的。前两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10岁的小军从3层出电梯前,把4层到30层的按钮按了个遍,然后遭到了业主投诉。小军的父亲知道后,先教育孩子乱按电梯不仅会耽误别人乘坐电梯,还可能影响电梯正常运作,造成安全事故。然后提议父子一起写检讨书,“爸爸没把你教育好,也有责任,我们一起写。”态度温柔而坚定,让孩子直接认识到了错误,并在第一时间做出了相应的弥补。当孩子敢于直面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时,偶尔偏离了人生轨迹又怎样?反正他们会及时回头!三、对事不对人,不贴标签有这么一句话,妈队很赞同:重责其事,轻责其人。顾名思义,惩罚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哪里做错了,帮助他们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和后果。而不是为了去抨击孩子本身,更不能给他们下结论,贴标签。比如说孩子,“你怎么那么笨,说了多少次了还是做错?!”“就知道哭,这件事你就没做好过!”这样只会让孩子本能地产生自我怀疑,“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怎么都做不好”,最后便自暴自弃,惩罚教育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犯错中获得成长,孩子尤甚。比如3岁时不好好吃饭、睡觉;4岁时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5岁时在幼儿园捉弄小朋友;6岁时学会撒谎、打人……每一次犯错,都是在展现孩子现有的不足,同时也预示着他们未来的进步。甚至有的时候,孩子犯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心理专家李子勋在《后现代家庭教育课》中说:“孩子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小时候,孩子通过犯错来确知与外界与他人的联系,可以获得对犯错的免疫。”所以,面对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太过于焦虑。而情况较为严重时,给予适当的惩罚,可以尽快让孩子成长。我们深爱着孩子,因此愿意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更愿意陪在他们身边,一起变得更好。希望每个家长在惩罚时,都能保持积极的态度,采用正确的措施;希望每个孩子在犯错后,都能得到应有的善待,从中能有所收获!-END-- 福 利 时 间-重磅消息!现在只需9.9元即可抢报——“价值499元的绘画体验班”名额太抢手,建议妈妈要抓紧时间报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抢▼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报名!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zhishi.cn/muying/view-18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