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 妈妈被6岁女儿回怼:


每一个女孩在成为母亲时,她潜意识中关于养育的知识和方法都来自于母亲。不管是想要传承还是逆转母亲的教育方式,母亲对我们都产生了深入骨髓的影响。

我是一个 6 岁女孩的妈妈,在育儿的旅程中,我经历了从痛苦到绝望,到放逐自己,再到觉醒,最后重新获得了自由。

我想和你分享发生在我身上的母女故事。

作者|Negi

来源 | 奴隶社会

ID|nulishehui


做母亲那样的妈妈2014 年 10 月 16 日,女儿出生了,而同年 11 月 15 日,母亲却去世了。因为这两天的阴历日期都是九月二十三(那一年闰九月),我痛哭了一场后,在恍惚中认定女儿就是母亲的化身。于是我下定决心:我要成为母亲那样的妈妈,像母亲照顾我那样来照顾女儿。母亲和大多数父母一样,自己省吃俭用,却对孩子有求必应。从小到大,母亲将所有她认为珍贵的东西都留给我和哥哥。女儿出生后,我就辞职当了全职妈妈。我一心以母亲为榜样,怀着抱恩的心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放在女儿身上。她的吃穿用度全都用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在教育上更是费心费力。女儿还不到两周岁时,我就开始物色幼儿园。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计,从硬件设施到教师培训,每个幼儿园我都会跑两三趟,反复比较。最后选中的幼儿园离家很远,每天都需要我早送晚接,但我觉得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吃苦受累是应该的。为了让女儿打开眼界,我几乎把所有培训班都给她报了个遍:舞蹈、绘画、英语、足球、轮滑、科学实验、机器人、跆拳道……每天我都带着女儿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之间。与此同时,我也想把家务做得像母亲一样完美。然而,尽管我竭尽全力,却依然无法做到。母亲总是把家里收拾得纤尘不染,井井有条,而我家里总是落着一层灰,厨房油腻,衣柜凌乱;母亲做出的面食常常让邻居们交口称赞,而我连面也发不好,蒸出来的馒头更是难以下咽;母亲的针线活做得精致漂亮,而我连缝纫机也不会用,弄断了无数根缝纫机针也没学会;……作为母亲的女儿,我竟然连她的一项技能都没有学到,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和愧疚感压在了我心头。我的情绪因此越来越不稳定,对女儿的态度也时好时坏。我心情好时,无论女儿怎么闹,我都很温柔耐心;而我心情差时,我会被女儿的一句话引爆,把她关小黑屋,有时还会打屁股。印象中母亲虽然多次训斥过我,却从未关过我小黑屋,也从未对我动过手。而且父母感情和睦,很少吵架。于是我陷入了更深的愧疚和自我否定之中。我反复地质问自己:我真的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吗?为什么我做不到像母亲那样?我拼命拽着孩子往前跑,但方向是不是搞错了呢?
▲我和母亲。


让女儿不要像我一样对自我的彻底否定,让我开始怀疑母亲的养育方式。于是,我将自己的笨手笨脚和懒惰,归咎于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将自己的自私娇气,归咎于母亲的宠溺和优待孩子的习惯;甚至将自己的任性又没主见,都归咎于母亲对我的包容。可在我心目中,母亲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出这种想法,我认为是对母亲的背叛,这又让我陷入痛苦和内疚。然而,对女儿的爱终究占了上风。“我不能让女儿重蹈我的覆辙”,我对自己说。然后,我把养育目标改成了:让女儿不要像我一样。我开始对年仅 3 岁多的女儿提出各种要求:每天自己洗袜子,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叠衣服,帮忙择菜、扫地、晾衣服。家里的好东西不再允许女儿优先享用,而是家人均分或者长辈多分。同时,我又不断告诉她: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为了得到他人的表扬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人威胁你说不听话就不爱你,那就不是真正爱你的人。我希望女儿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毫无压力地向我倾诉;也希望她独立自主,敢说敢做;还希望她爱自己的同时能平等对待家人。然而现实并不会按照自己理想的剧本展开,女儿还是成了我的“翻版”:在邻居眼中是可爱的乖乖女;为了得到他人的赞扬会积极表演歌舞;和小朋友交往时当小跟班,受“欺负”。为此,我生气、担心、焦虑不已。对孩子失望,对自己更失望。深深的挫败感让我迁怒到队友身上,我们几乎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深知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不利,但我又无力改变。于是我萌生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如果女儿跟着我就会被耽误,我必须要和她分开!这样的想法一旦产生,便根深蒂固。在孩子过完 4 周岁生日时,我终于以工作为由,跑到离家 300 公里远的异乡去了,开始了周末往返两城的生活。


与女儿分开的日子离开家后,我不仅从妈妈的角色中解放了出来,还拥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工作上的成就也让我的自信心慢慢恢复起来。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思念女儿,愧疚感也越来越重。每次视频电话时,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都像刀割在我心上。可那时我已经完全被心中的执念控制,仍然固执地认为不能回到她身边。尽管逃离后的生活比较平静,可我的内心却始终惶恐。今后该怎么办?妈妈这个身份会伴随我终生,我能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线上对谈讲座 :《育儿的平衡之道》,我仿佛重新看到了希望。讲座中提出的育儿观点让我深受触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榜样的力量、成长型父母、环境的创造。由此,我才认识到,我还是可以成长的,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育儿方法。于是我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一本一本的读导师们推荐的育儿书。在学习过程中,我渐渐清醒了过来:在这个世上,没有人能比我更爱女儿,如果连我都照顾不好她,还有谁能照顾好她呢?我也逐渐看清了一个事实:不论是母亲还是我,作为妈妈,我们都心甘情愿地为孩子付出所有,但我们又都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瑕。我又记起了母亲的好。记起每次寒冷的冬夜,我回到家中,母亲就把我一双冰凉的脚裹在怀里,从小脚暖成大脚;记起母亲用她粗糙又温暖的手一次次擦干我的眼泪;记起母亲看着我吃饭时眼里露出的无限爱意。母亲严肃地教导过我,严厉地批评过我,可是她始终不曾离开过我。我也记起了自己的好。记起只要女儿要求,我可以给她读一天的书,读到嗓子都要冒烟;记起每天晚上我抱着女儿躺在床上甜蜜地聊天儿,女儿咯咯笑个不停;记起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我把车停在楼下,足足待机了一上午。我怒吼过女儿,伸手打过女儿,可是我全心全意地爱着她,永远不变。半年后,我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了孩子身边。


做女儿的榜样当我开始关注自身的成长时,我发现焦虑越来越小了,重回职场的经历也让我意识到,我需要一个社会角色来定义自己,不能只被称呼为“×× 的妈妈”。于是,我再一次转变了育儿目标:我要成为女儿的榜样。我拾起以前的备考书,每天坚持学习,准备拿下专业资格证,我要用行动告诉女儿,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也恢复了我喜欢的对外汉语的工作,开始接触各种有趣的人,我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女儿听。不仅如此,我还将学到的育儿方法努力运用到生活中:首先,我改变了跟孩子的沟通方式。1. 从否定的阻止改为正向的指令,并说明理由。以前:“别乱扔衣服!”现在:“把脏衣服都放在脏衣篓里。这样妈妈就可以更容易帮你洗衣服了。”2. 只描述评价行为而不给孩子贴标签,并给孩子解释和商量的空间。以前:“你怎么这么懒,连自己的玩具都不肯收拾?要睡觉了,快收拾起来!”现在:“咱们马上就要睡觉了。但是地上的乐高还没有收拾,在过道上会影响大家,可能会被绊倒,咱们把它们也送回家吧。”“可是我不想拆,我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明天还要玩儿呢。”“那怎么才能不影响大家呢?”“嗯……我们先搬到游戏垫上吧。这样就不挡道了。”3. 使用热反馈和冷反馈,先热后冷且真诚地“彩虹屁”。“哇,你的卫生习惯真好,进门先洗手,把新冠病毒都赶跑了。要是能先把鞋摆好再去洗手的话,就是一个更好的习惯了。”“你真是个勤劳的小姑娘,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帮妈妈把桌子擦得像新买的一样!妈妈有你这样的女儿真的是太幸运了。”因为这些沟通方式都有模板和套路,我很快积累了一些自信。而且榜样的力量也显现了出来,女儿开口“大力士爸爸”,闭口“我第一爱妈妈”,情商之高常常让我们自愧不如。
其次,是从新的角度和心态去看孩子。以前,孩子一旦出现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行为,我就会一边责备自己,一边对孩子失望。但如今,我会把一切都归因于时间和方法。我一遍一遍地对孩子说:“这个技能我们现在可能还掌握不好,但是我们多练习或者我们再长大一些肯定就没问题了。”其实,这也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当我一遍遍说完,果真就不再焦虑了。而且神奇的是,当我把心态放平,愿意相信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力的时候,成长真的就发生了!我开始学习设计“家庭剧场”,通过角色扮演,教女儿如何解决小朋友之间的冲突,如何与成人“讨价还价”,维护自己的权利。经过一次次的训练,女儿越来越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会哭着向我大喊:“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的感受!”这件曾经让我觉得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如今都被击破了,我感到十分欣慰,对育儿充满了信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站在未来指导现在。“没有一个健康的成人不会上厕所”,每当我为女儿的“无知懵懂”着急时,就会想起这句话。既然那些长大了自然就会的事不需要教,那作为父母,我们到底应该教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好习惯和好心态。
怎么去培养好习惯呢?我有两大法宝:1、游戏力;2、约定。如何让孩子认真刷牙,一直是我特别发愁的问题。后来我运用游戏力,每天自编自演《迪克哈克历险记》,讲述牙刷和牙膏勇士是如何将邪恶的牙菌赶出嘴巴城堡的故事,女儿听得津津有味,渐渐地,她开始天天催着我们一起刷牙。之前,女儿吃饭的习惯也不好,边吃边玩儿,一吃一个小时。后来我便与她约定,在我把餐具洗完之前,如果她能吃完就帮她洗碗,否则就要自己洗。现在女儿常常自己先玩儿一会儿,等饭差不多温了,就大口大口地吃完,一般都会在我把餐具都洗完之前把碗送到厨房。有了这些“育儿宝典”,尽管育儿过程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我似乎找到了一些掌控权。除了低头育儿,我终于也能抬起头来看看自己,看看家庭。我深知家庭氛围重要性,于是我开始刻意地去满足队友的需要,减少对他的埋怨,在他们父女发生争执时也不再只为女儿撑腰。在女儿面前,我开始多表扬队友,甚至会假装和她抢爸爸。没过多久,不仅我和队友的关系回温,他们父女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娃天天期待爸爸回家,爸爸也越来越愿意陪娃。每当看到他们父女在一起打闹玩乐 ,我都由衷地感到幸福。然而,幸福并不是常态,由于我对自己的期待常常落空,焦虑卷土重来,我再一次陷入了自我否定和自责之中。我开始不断地问自己:专业考试又失败了,我到底有没有实力?我能不能做成女儿的榜样?女儿开始说谎了,我到底是哪里没做对,才让女儿不肯和我讲真话呢?我怎么又没控制好情绪,又吼了女儿?工作与陪娃老是冲突,怎样做,我才能面面俱到呢?我到底对女儿有着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呢?我究竟为谁而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却无法找到答案。


让女儿成为她自己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社区的朋友推荐我读《过犹不及》,这是一本讲与他人界线问题的书,他人也包括父母、伴侣和孩子。读的过程中,我无数次落泪,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切问题的源头。十月怀胎的一体生活,让母亲与孩子从小互相依赖,长大后也难以划出明确的界线。但是孩子从落地开始,便是一个独立的人,与父母有着完全不同的基因构成。因此我永远不可能成为母亲,女儿也永远不可能成为我。实际上,我们也无须成为他人,我们只需要为自己负责,也只能为自己负责。作为妈妈,我能为女儿做的,就是给予她最大的安全空间,让她自由地做她自己。我开始鼓励女儿说不,同时也开始练习自己对她说不。当女儿拒绝姥爷的陪伴时,姥爷表现出受伤,我却鼓励女儿:“如果你不愿意,当然可以说不。即使你拒绝姥爷,姥爷也依然爱你。”当女儿不想吃刚做好的饭菜,要求我重新做时,我坚定地拒绝:“妈妈不会再做了。如果下次你能提前告诉妈妈,妈妈一定会给你做。但是现在饭菜已经做好了,不管你做什么,妈妈都不会重新做了。”自从我的内心设置界线之后,生活好像没什么变化,但好像又变了。即使看到家里乱糟糟,我也不会再有之前的焦虑,想收拾就收拾一下,不想收拾就继续乱着。如果队友或姥爷收拾了,我就及时表达感谢。对照之前我一边收拾一边埋怨的情形,我觉得现在这种懒洋洋的生活好极了。


活在当下,与自己和解如果说《过犹不及》开启了我自我独立的旅程,那么另一本书《当下的力量》则打开了我曾经被各种噪音蒙蔽的双眼。《当下的力量》是一本很难进入的书,因为我会不自觉地受到自我意识的控制,难以进入“临在”的状态。但孩子天然拥有这个技能 ,于是,我开始观察女儿是如何享受当下的。我看到女儿看动画片时,跟着动画片中的人物跳来跳去,情绪也会随之变化;我看到女儿切菜时,一边小心翼翼地拿着菜刀,一边和刀下的各类蔬菜聊天儿;我也看到女儿会撕心裂肺地哭着宣告她的伤心,却在五分钟后抱着我哈哈大笑;……这种觉察让我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好像我刚刚开始真正地生活,我像一个旁观者站在自己肉身的旁边,帮助自己看清事物的本质。我发现只要承认自己是平凡但特别的存在,只要接纳自己现在就是一个圆满的人,那我就不会再为了填满内心的匮乏感,去做让自己很焦虑的事情;不会再成为过去或未来的俘虏,而是仅仅享受当下这个礼物。当我再次回望自己的育儿经历,我不再去长时间自责懊悔,而是找出亮点来肯定自己。因为我知道事必有正反,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如今,我开始慢慢与自己和解,全面地接纳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己。


母亲的礼物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从小就下地干活,忙里忙外,没有时间学习玩耍就长大了的妈妈,是不是也曾下定决心不让她的孩子受她受过的苦呢?身为母亲,我们总是想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捧在孩子面前,总是希望孩子避免受到自己经历过的苦难。我们与其说是陪伴孩子的童年,不如说是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的童年。一下子,我感受到了母亲满满的爱。我回想起母亲曾经说过的两句话:第一句是我离家闯荡时,母亲拉着我的手说:觉得不开心就回来,妈妈每个月有 200 块钱的退休金,能养得起你。第二句是在婆婆半开玩笑对母亲说“我家儿子想找什么样的媳妇都能找到”时,母亲立刻伸出双手,非常严肃地说:“你们前一秒说不要,我后一秒就双手把我闺女接回去。你们不稀罕,我宝贝得很呢 。”以前我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现在我完全理解了,这就是母亲给予我最大的礼物:安全感。也正是这两句话,让我有勇气克服重重困难。END

作者:Negi,一个 6 岁女孩的妈妈。本文来自: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见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zhishi.cn/muying/view-18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