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没有医院?

中国古代怎么可能没有医院?发达的医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没有发达的医学,也不能称为灿烂的文明。中国周代就有医院,只不过古代医院的名字并不是现代的称呼,遍布各地的药房也同时兼有医院的职能。

“医院”在中国很早就有。根据《管子》记载,春秋时期,管仲为相时在齐国都城临淄建立“养病院”,“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面养之疾,官而食衣之,殊身而后止。”相当于残疾患者收容。

如果说管仲所建的养病院算不上是真正的医院,那么真正的医院的产生在古代和疫病的流行是有很大关系的。西汉时期有过地区性旱灾,导致疫病流行,于是皇帝命选派医生在专门指定的地点给百姓看病。东汉末年桓帝时的中郎将皇甫规曾经建立过部队野战医院。因为军中疫病流行,皇甫规租用民房将患者集中起来治疗,此地被称为“庵庐”。

宋代在州县设立“安乐坊”、“安济坊”,开设门诊部,称为“和剂局”。和剂局的药房称为“和剂局方”在当时通行。南宋时期把药局称为太平惠民局,北宋流传下来的《和剂局方》改称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共有十三卷,分为多个门类,包括:伤寒、诸虚、痰饮等等。

至于给皇帝看病保健的太医院更是设置严密。元代之前没有单独的太医院。太医署、太医局这类的机构一般属于太常寺。金元时期始有“太医院”的称呼,元代的太医院成为独立的机构,这时候的太医院不仅负责医疗,还负责制作御药。明代的太医院划分比较详细,有院使、院判、御医、吏目,还有生药库、惠民药局。

更多相关建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误解了。

古代中国是有医院的,也包括较大规模的公立医院。

不过,中国3000多年历史内,老百姓有病还是依靠诊所。

这种诊所直到民国时期也普遍存在,今天的台湾也有。

一般是年轻人拜某个知名中医为师傅,学成以后慢慢自立门户,开一家私人诊所。

只是当年规矩是师徒往往不在同一地开诊所,不会互相抢生意。

同时,师傅也会将自己的诊所传给儿子,同时他的其他儿子倒是会在本地再开诊所。

这是因为私人诊所,看病能力是有限的。一个医生一天就算不吃饭不睡觉,也看不了多少病人。

当然医生除了门诊以外也会出诊,主要针对卧床的病人。

任何一个城镇,都肯定会有这种私人诊所存在。在古代做医生,是铁饭碗。

无论什么任何时候都有人生病,医生就有饭吃。

自然,私人诊所不能称为医院。

中国古代公立医院的历史,则比较漫长。

严格来说,在宋代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

在汉代,政府会设置临时医院,征集当地大量医生来坐诊和治疗。

但是,这只会发生在瘟疫流行的时期,治病也是针对瘟疫,属于特殊医疗。

到了汉朝灭亡后的南北朝时期,因为连连战乱,瘟疫横行,官府又不管这些,开始出现了一些民营医院。

这些民营医院同诊所不同,通常规模较大,有一批医生。这种医院除了门诊以外,还提供住院服务。

医院也有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都是开办在寺庙或者道馆内,有明显的宗教和慈善意图。

当时很多僧人和道士是会看病的,对于穷人一般是不收诊断费,甚至还会免费送药,总之更像是社会福利。

主要当年寺庙和道馆都有自己的大片土地,还接受老百姓捐赠,这让也是回报社会,而且也行善积德。

这种情况维持到宋代!

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推崇宋代,主要就是宋代的社会福利不错。

宋代开始出现了公立医院,王安石时代将其制度化,在朝廷设“和剂局”,从京师到州县都设“熟药所”。

这些都可以看做公立医院,“和剂局”主要是定制药方,取代医生的作用。

“熟药所”则大体是今天的医院,员工们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药方,制作药物出售。

一般来说,“熟药所”的价格比较低廉,私人诊所则可以随意收费,针对不同病人收费不同,“熟药所”则是统一价格。

同时“熟药所”也有慈善性质,对于穷人可以打折卖药,甚至直接赊药。

这些欠款都有国家拨款,所以“熟药所”可以维持。

可以这么说,宋代开始中国才有公立医院。

后来元明清三代也是类似,但明代给公立医院拨款越来越少。到了明朝中后期,“熟药所”就像今天的公立医院一样,开始明码实价做生意了,福利性越来越低。

清代就更牛逼,直接取消“熟药所”,公立医院压根没了,爱咋咋地,反正满清贵族和旗人都不怕找不到医生看病。

更多相关建议:

谁说中国古代没有医院?还煞有介事地分析:医院之所以没能在中国古代发展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中国古代的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很被动;二是医生之间的保密风气很严重。

你去博物馆看看一块南宋传下来的《平江图》碑刻,上面有一座建筑,就标有“医院”两字,这便是南宋苏州的一所医院,又叫安养院,是浙西提刑林介修建来收治病囚的。这所以医院有“屋百础,田三顷,饮食卧藉熏燎之物靡不具,护视典领临督之人靡不力,贮藏颁给激犒之法靡不臧。简良材,萃名方,以授大小医而精炼治之”。

实际上,宋朝时,各地均建有医院。医院有时又叫做“病坊”,北宋元祐年间,“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其后,病坊更名为“安济坊”。崇宁元年(1102),朝廷诏令全国各路遍置安济坊;大观四年(1110),又颁行“安济法”:凡户数达到千户以上的城寨,均要设立安济坊,凡境内有病卧无依之人,均可送入安济坊收治。安济坊“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作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即实行病人隔离制,并提供汤药、伙食。

宋代的药铺,通常有医生坐诊,类似于门诊部。比如南宋临安府的施药局,“来者诊视,详其病源,给药医治”,“民以病状投局,则畀之药,必奏更生之效”。你能说这不是医院?

更多相关建议:

中国的中药大多“坐堂问诊”,比喻“同仁堂”、“一笑堂”、“九芝堂”…等等。二是郎中上门诊疗,开具药方,让患者去药铺按方抓药。\n在如今,当年的“赤脚医生”就是背着药箱上门服务和治疗。古代,是医药分家的,中医大多在药店里坐堂,诊断,开药方。中医不打针,不动手术,也就不用住院了,只需郎中开几副药或上门诊治几次,就行了,所以没有医院或没有医院的叫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家都还有熬中药的瓦罐,中药渣倒在马路中央,让车辆碾压和千人踩万人踏地把病魔和噩运带走!

更多相关建议:

为什么古代没有医院?其实在古代是有意愿的,只是叫法不一样,古代的医院一般叫座"益人堂""宝仁堂"等等。这些其实就是医院的名称。

更多相关建议:

先说观点:古代中国没有医院的说法是不够严谨的。

我们来看看明代的例子。

明代在中央设置太医院、生药库和惠民药局。太医院中有一位院使,两位院判,十几位御医。生药库和惠民药局各有一位大使和一位副使。

太医院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皇帝和家属的医疗,这个不必细说。此外,遇到亲王、贵戚有病时,太医院会根据皇帝的旨意派人前去诊治,“文武大臣及外国君长有疾,亦奉旨往视。其治疗可否,皆具本覆奏。”

显然,这些治疗都是医生出诊。

此外,明代时还会在地方上设置惠民药局,由太医院派驻医生,“外府州县置惠民药局。边关卫所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俱由本院试遣。”

这种医生、医官的数量不多,估计一个县也就是一两个人,府州的惠民药局的医生也不会太多,肯定不会超过太医院的十几位御医。这些其实就是明代官办的医疗机构,其实也就是官办的医院了。

而这些选派的医生的来源,是需要太医院通过考试录用的,太医院还会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试、再试、三试,乃黜陟之。”

这些官方的药局之外,还有民间大量的医生存在。

讨论古代医院这个问题,我们还要考虑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是古代中医的治疗手段,第二是经济上的可行性。

古代中医主要是诊断病情,开出方药给病人服用,有时候也会使用针灸、推拿、按摩、刮痧等治疗手段。

对于大部分病人来说,医生诊断、开出方剂之后,照方抓药,内服外敷,只要慢慢等待它发挥药效。这中间,就算守在医生身边也没有用,病人宁愿在家服药。

有些外伤或者急症的病人,短期内有可能需要留在医生那里,但这样的情况应该是少数的,一旦病情缓解,应该还是回家用药。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行医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不是搞慈善。如果收留病人,势必要扩大规模,增加的费用最终还是由病人承担。这也会促使病人选择拿药回家,以节省费用。此外,古代交通不便,病人只能选择就地诊治。

中国古代的医疗体系虽然原始,但具备起码的框架。只是种种因素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医院迟迟没能出现。

更多相关建议:

这从何说起?

我认为最早的医院应该就出现中国。且是形成规模的医院。比如我们经常在宫廷戏中经常能看到的太医。供他们生活工作的地方不是被称作太医院吗。而且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太医院出现在唐宋时期,那可是距今一千三百年左右!而事务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中国像张仲景、孙思邈这样有固定行医地点的大夫。难道不是个体诊所的雏形吗?

西方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医院也才不过近二、三百年的事。

更多相关建议:

医院(Hospital)一词是来自于拉丁文原意为“客人”,因为一开始设立时,是供人避难,还备有休闲,使来者舒适,有招待意图。后来,才逐渐成为收容和治疗病人的专门机构。

那么我国古代有没有医院呢?其实是有医院的,只不过古代的医疗场所不叫医院,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叫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远在西汉年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武帝刘彻就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

北魏孝文帝曾在洛阳设“别坊”,供百姓就医用。隋代有“病人坊”,收容麻疯病人。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布及长安、洛阳等地,还有悲日院,将理院等机构,收容贫穷的残疾人和乞丐等。

到了宋明年代,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当时,官方办的医院叫做“安济坊”,私人办的有“养济院”、“寿安院”,慈善机构办的“慈幼局”,分门别类招收和诊疗病人。

更多相关建议:
我是千秋文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医院给我们的错觉应该是西方传入中国的。其实不然,我国古代的医院历史是悠久的,只是名称不叫医院而已。我国的古代医院,起源于春秋初期。《管子.入国篇》记载:“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蹩偏枯握递,不耐生者,上收而兼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之。”公元前七世纪发生的事情,算是最早医院的雏形吧,这比欧洲在公元前四世纪创建的罗马疗养院要早了近三百年。这种临时性的“时疫病院”即是现代传染病医院的前身,也是最早的公立医院。这和现在的专科病房很是类似。南齐永明四年(491年)当时吴兴一带洪水,随后爆发瘟疫,竟陵王把自己的住宅腾出来收治病人,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私立医院。南北朝时期创建的宫廷保健机构—太医署,到了隋唐更加完善,下设体疗、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专科。这是官办的医疗保健医院同时也培养医疗人才,是世界最早的医校。元朝时,除了各路设有养济院和惠民药局以外,还建立了一些阿拉伯式的医院——广惠司和回回药物院。到了明朝初期,边关卫所和人口聚集的村镇都设立了以内诊为主的惠民药局,并且还设立了收治鳏寡孤独和残疾人员的养济院。明朝中期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传入,1569年,澳门主教加奈罗在澳门建立教会医院。综上,我国古代就有医院,从春秋的医疗福利机构,汉朝的瘟疫临时救助机构,晋代的福利病院,到隋唐的悲田坊,形成了医院的早期形式,宋代各专门医院的建立标志着专业化的发展,元代的广惠司和明清西方医院的建立,促进了中西医学的交流和发展。

更多相关建议:

古代以中草药为主要药,识是宝,不识是草?所以有历史研究价值,讲义气,讲良心,讲道德,相互包容,才是健康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