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从哪里来,又该怎么排出去?

“十人九湿,”湿气重困扰了很多人,湿气重者往往食欲减退,身体虚胖,头面油腻,易起斑起痘,头身困重,困乏无力,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湿气是怎么来的,又该怎样让它排出去呢?

我们先看看湿气是怎么来的。湿性重浊、腻滞,病易缠绵,反复发作。湿为长夏之主气(大暑至秋分),此时天气炎热,水气蒸腾,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此时感受湿邪发病者最多,但其他季节也可发生。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一般由外感雾露,久居潮湿之地,长时间淋雨涉水或水中作业,加之防护不周,缺乏锻炼所致的多为外湿。一般由过食生冷或酗酒太过,以致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布散,造成湿浊內停,是为内湿。

外湿与季节、居住环境关系密切,常常表现为头身沉重疼痛,痛常着留一处不移,肢体困乏无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等。对于外湿以防为主,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清洁通风,避免涉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汗液的发散。风湿在表,头痛头重,一身尽痛者可以采用药物调理,常用方剂如羌活胜湿汤、麻杏苡甘汤等。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于内湿应以健脾为主,平时应忌食寒凉,少吃肥腻食物,不酗酒,保持良好心情,也可以多吃一些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养胃的食物。药物调理内湿宜燥湿健脾,常用方剂如平胃散、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等。

人体内的湿气因其成因不同,不仅有内湿、外湿之分,还有风湿、寒湿、湿热之分,在调理时应根据季节、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症状表现等多种因素加以判断,辨证施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更多相关建议: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湿,一说就是我湿气比较重,那么湿气从哪里来,又该怎么排出去?

什么是湿,湿的特性是什么

湿气是中医特有的术语。

一年中有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特点,春季多风,夏季多火热,长夏多暑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长夏就是三伏天,湿为长夏的主气,这风,寒,暑,湿,燥,火,是天地正常的气,所以叫六气。

可是人们因为这六种气候而生病,比如感受风寒,风热,中暑等等,这个时候 就称其为六淫。湿邪为六淫之一。

湿的自然特性是,湿性粘腻,重浊,趋下的特性。

湿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湿和水很相近,水,饮,湿,痰,水为阴邪,故都是阴邪,

大家想想在三伏天,是不是浑身粘粘乎乎的,比如吐的痰,是不是也粘粘的,白带量多,大便很难在马桶中冲下,这些都给人一种粘的特性。

睡完午觉感觉浑身发沉发酸,头昏昏沉沉的,感觉头特重,这是湿气重浊的表现。

不思饮食、脘痞腹胀,这是湿阻碍气的运行,所以就表现出湿的特性了。

下肢的水肿,关节的病变,湿为阴邪,下先受之,这是湿趋下的特性。

湿分内生湿邪和外感湿邪

外感湿邪,就是受外界湿气的影响而使人生病,比如居住,工作环境阴暗潮湿,则易使人生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

内生湿邪,是指因过食寒凉,寒湿伤脾,脾脏的功能下降而使体内的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使体内的水液储存于体内,使人水肿,泄泻,痰饮。湿又分湿热和寒湿,湿热是因湿郁在一起久了,久而生热。寒湿就是因过食寒凉造成的。

怎么排除湿邪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茯苓,荷叶。扶脾阳,桂枝,生姜。行脾胃气,陈皮。燥湿行气,厚朴。醒脾去湿砂仁。

桂枝,茯苓,砂仁,荷叶,生姜,厚朴,陈皮,可以用以上中药泡了当水喝,也可以熬了当药喝,其实本来就是药。如果是湿热,桂枝换成黄连。

如果用上面的药煎好了泡脚应也会有去湿的效果,只不过没人试。

如何预防湿邪

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一定要远离阴暗潮湿的环境。

饮食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寒凉性食物。

多运动,让体内的气血,运转起来。

更多相关建议:

  • 不知何时,湿气重,已经成了口头禅了。然后湿气是什么?它有什么变化规律,很多专家教授都讲不清楚。
  • 我与中医有10年之缘,说说自己对湿气的理解。

湿气到底是什么?

  • 我看过很多对湿气的描述,但是它从来都抽象的让你摸不着头脑,有些作者可能自己都迷糊,湿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今天我用天气给大家讲清楚什么是湿气。
  • 首先,夏天,太阳狠毒,热的受不了的时候,这个就是中医讲的热。
  • 冬天很冷,这个就是中医讲的寒。
  • 那湿是什么呢?就是空气中水气太重。导致湿气太重的原因,第一太阳不给力,第二,风也不给力。那种灰蒙蒙,没有一丝风,闷得受不了天气,其实就是中午讲的湿气。

湿气是抽象的概念

  • 人体不是天空,我们无法扒开人体,看看里面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天有湿气重的时候,古人以此类推,人体应该也有湿气重的时候。可见湿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表达的意思是指,身体里就像灰蒙蒙无风沉闷的天气一样,身体运转缓慢,黏糊糊的像一团浆糊。

人体有湿气重的时候,但是湿气重只是一个表象,知道什么原因导致湿气重才是根本。

  • 湿气重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大便粘稠,精神萎靡,四体不勤,头脑昏沉等。
  • 因为湿气重就去除湿,是一种手疼切手,脚疼切脚的行为。
  • 比如现在流行的,用热盐除湿,用汗蒸除湿,更夸张的是拔罐是出现淤青也说是除湿。

怎么除湿听听自然的声音

  • 只要太阳还在,湿气就不可能永存。在江南地区每年都有回潮天,衣服被子都能拧出水开,但是只要太阳还在,湿气总会消失。
  • 人也一样,当身体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湿气重的时候,很难去抗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养精神,好好吃,好好休息。只要身体素质提高了,湿气自然就没了。乱用药,乱投医,最后害得不是别人。

更多相关建议:

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

从中医上讲凡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气淫盛,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致病,夏天居多,但是四季都可发生。特别是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湿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伤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除了上述所说的外湿,湿浊内生又称为“内湿”。是指脾气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以又称为“脾虚生湿”。

一般内湿的形成多因过食肥甘厚腻,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素体肥胖,喜静少动,致使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

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另外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因此,内湿不仅皮痒虚津液不化而形成,在肾阳虚衰时,也必然影响脾之运化而导致是浊内生。湿浊可以聚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变生多种病患。

那么该如何祛除湿气呢?

首先外部环境一定要避免“外湿”。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干燥,避免涉水,淋雨等。像我之前在成都的时候,那里的人因为环境天然潮湿所以都喜好吃麻辣的菜系。这也是通过饮食调整,帮助湿气的发散,减少体内的聚集。

饮食是不可不说的,这是内湿生成的一个主要诱因。咱们平时尽量少吃过于肥腻,甜厚的食物。而且现在是三伏天,很多人喜欢吃冷饮来降温解暑。殊不知这样反而伤了脾胃,导致水液运化不好,滋生了内湿。

最后,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也可以帮助我们祛除湿气。现在的人就是每天家里公司都有空调,出门开车,很少进行户外运动。所以,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我们促进气血运行,排出体内湿气。

外湿和内湿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又滋生内湿。脾虚湿盛之体,也容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更多相关建议: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就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更多相关建议:
其性质重浊,黏腻,是源于水液代谢和运行的产物。湿气有内湿和外湿之分,二者的成因也不一样。1. 内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如熬夜久坐、缺乏运动、大量饮酒、常食寒凉或喝冷饮、饮食无节制等可能是导致内湿的重要原因。2. 外湿季节和地域环境的影响。1. 户外勤锻炼,运动多出汗运动出汗有利于气机通畅,加快水液代谢和湿气排出。2. 清淡饮食,忌寒凉湿气是标,脾虚是本。清淡饮食可以减轻脾胃负担,做饭时适当加一些辛辣食物或香料(如葱、姜、蒜、椒、白豆蔻、砂仁等)有助于行气并发散体内湿气。常食寒凉或喝冷饮易伤脾阳,会导致湿气越来越重。3. 避免环境潮湿,少吹空调健脾祛湿的保健穴位,如承山、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刮痧:可以对人体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区域进行刮痧,使毛细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体散热祛湿。

以上就题主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了湿气的来源与祛除湿气的办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本回答整理自上医仁家认证医生,上医仁家是专业的中医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如有更多疑问请关注上医仁家,后台留言咨询。

更多相关建议:

湿气是体内水液代谢不良的产物,湿气的来源有外湿和内湿之分,主要区别是:一、外湿,因为久居湿地,比如居住水乡、沿海地带的渔民,环境潮湿或淋雨涉水,外湿入浸。夏天空调,冬天暖气,室内外温差大,皮肤表面汗液不能像平常一样宣发出来,湿郁肌表而后入浸体内。二、内湿,与脾虚关系密切,由于贪凉饮冷导致脾胃受伤,脾不运化,聚而成湿,寒湿浸脾,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及酗酒导致胃无法腐熟、消化,脾无法运化,代谢废物无法排泄,致湿久化热。过于劳倦、耗气导致气虚,体内废物代谢不出去而形成湿气,活动少,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湿气内生。我用的方法有两条: 一是食疗:除湿的食物通有樱桃,哈密瓜,蚕豆,豌豆,茯苓,薏苡仁,红豆,黄豆,鲤鱼,田螺,黑鱼,荠菜,水芹等等。食疗只是辅助疗法,见效比较慢;需要长期坚持服用才有比较好的效果。 二是常年坚持艾灸,条件好的可以去艾灸馆请大夫帮忙,也可以自己在家用艾灸盒自己灸。还有一点就是不吃生冷食物。我多年都不吃冷饮和西瓜🍉了!

更多相关建议:

相信大家对于“湿气“这两个字都不陌生。尤其像四川盆地湿气重、雾多、日照少,不少人都饱受湿气的困扰。

湿气重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自然界湿气太胜侵袭人体,例如淋雨、受凉等,会引起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内湿主要是由脾胃问题引起的,会造成胃肠不适、拉肚子、呕吐、咳痰等症状。

体内的津液(水液)代谢与肺、脾胃和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它们不能正常运转,那么自然就不能帮助处理体内的湿气。但是其中最关键还是脾胃运化失常,当我们饮入身体的液体到达脾胃时,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代谢不了多余的水湿,便会停留在体内,长而久之便形成湿气。脾喜欢燥,不喜欢寒湿,所以食用过多的冷饮,水果等也会造成湿气加重。


因此,祛湿一定要健脾,健脾与祛湿同时进行,才能清空体内湿气。温补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药、莲子、芡实、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或者平时坚持喝治疗祛湿饮品。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除了可食用以上食物以外,还可通过针灸,艾灸、拔罐和内服中药等方法祛除湿气。适量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切记不可出大汗,微出汗即可。在运动过程中,阳气生发,而阳气则可以抵御湿气。

我是小中医,专注于传统医学、中医养生知识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指正讨论。

更多相关建议:

湿气,是一种炒作概念,中医专业并没这种说法。比如中医所说“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脾气运化不利,导致脾土过湿……等”,都是专业针对性讲解提到“湿”这个概念。而市场上,我们流传中的什么“湿气”,只是为了卖卖产品,萌化一下外行。——俗话说:一个人说谎,很容易辨别,当一千、一万个人说谎,谎话就成“真话”。

更多相关建议:

湿气的来源(分为外湿和内湿)

1:多雨的季节和地方,潮湿的环境

2:长期生活在水上或者水边及没有阳光的场所

3:吃太多寒凉生冷的食物,如:海鲜 冰镇食物

4:喜欢吃甜品的食物,蛋糕,奶茶饮料等

5:平时吃太多油腻的肉食容易造成脾虚消化

6:洗澡洗头后不立马吹干擦干造成湿气内侵

祛湿的方法(祛湿需要健脾)

需要增加湿气的去啦路,减少湿气的来源

1:饮食上调整,少吃生湿的食物

2: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可以帮助代谢祛湿

3:早睡➕热水泡脚可以帮助去湿气

4:可以辩证的多吃一些祛湿的食物,如:赤小豆 ,薏苡仁 ,芡实,茯苓,陈皮,白扁豆等。

5:穴位辩证艾灸按摩可以帮助祛湿

6:适当的出汗也可以祛湿,所以不要一直对着空调和电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