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到底什么意思?


咱们讲《正气》,讲阴气的时候,说阴气包括三层内容:最表层的津液,中间的血液,和最深层的精。那我们说阴虚的时候,说的到底是哪一层虚了呀?应该说,除了血,其他的津液和精如果虚了,我们都可以叫阴虚那血虚为什么非要单拎出去讲呀?因为血确实有点特殊。
 
我们讲《心脏》的时候,说血液对身体极其重要,因为人体最主要的部分,五脏六腑呀,四肢肌肉啊,包括神,它们主要的营养来源,都是血所以,身体还专门为血开发了一条高速通道,就是脉管系统。不过,这套系统虽然非常精密,四通八达,但仍然有不少地方,是血脉到不了的,就比如表皮的下面,关节的里面,口鼻咽喉的表面,肠道的表面,还有呼吸的时候,肺脏那些气管、支气管的表面,以及各个脏腑、器官之间那些缝隙;还包括一些特别深的地方,比如骨头里面。像这些地方,血脉都是没办法直接去提供营养的。既然血到不了,我们就需要另外找人,来做补充。
 
在表层,皮肤、关节,口鼻咽喉,肠道、呼吸道这些地方,负责滋润的,是津液。而在深层,去滋养骨头的,是精。这两个东西,津液和精,它们都不像血那样,在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里,高速运行。像津液,主要就集中在一些边界,不管是皮肤下面的边界,还是胃肠道、呼吸道那些粘膜的边界,又或者脏腑器官之间的边界,在这些地方来提供滋养。那津液是怎么到这些地方的去的呢?我们在第二次答疑里,用了一个喷雾器的比喻,详细讲过一遍,这就不再重复了。
 
至于精,那可是极宝贵的东西,甚至比血都要更宝贵。所以,它才不会像津液那样,到处去布散。精只会在很有限的几个地方,比如肾脏里,骨髓里,脑髓里,极其缓慢的流动。为身体提供最深层的滋养。到这我们可以发现,津液和精,它们工作,和血液还是有区别的。血液提供的营养是主体,津液的滋润是补充,而精的滋养,是深度支持所以,在断病性的时候,把作为主体的血给单拎出来,也可以理解。
 
不仅如此,血虚的表现,确实也和其他的,津液不足,精的亏虚,有区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血是红色的,而津液和精不是。所以,一个人血虚的时候,不管是看他的脸色,还是舌头的颜色,都是偏淡的,没那么红了。但津液不足的时候,或者精不足的时候,颜色上可没这个特点。不仅不会变淡,反而还可能会更红。怎么回事呢?
 
当津液和精,这些阴不足的时候,一旦没办法制约住阳,那人体就经常会出现燥热的表现。打个比方,同样是用锅烧水,以前锅里的水满满的,用小火烧了一个小时,水也只是温和的;但如果现在锅里的水只剩下一成,就一个锅底了,还是用以前的小火去烧,可能过十分钟,水就已经烫手了。这是说,阴不足的时候,人容易出现虚热的表现平时我们说一个人有虚热,大多数情况下,说的都是这种阴虚引起的热。在这种虚热的鼓动下,局部的气血反而可能会变多,从而让脸色,和舌头的颜色看上去,显得更红了
 
虚热会影响的,可不止是舌头颜色,还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比如最经典的,五心烦热。所谓的五心,指的是两个手心,两个脚心,再加上那颗真的心。临床上有一个特别典型的患者,五十岁出头。她其实挺怕冷的,吃个苹果,都得用热水泡暖和了,才敢吃。但她同时还很怕热,怕热的地方,就是咱们说的,五个心的地方。按她自己的说法,特别想把手心、脚心,加上胸口,都贴在墙上,像只壁虎一样。就算是冬天,好像也只有这个姿势,才能让她觉得凉快一点,踏实一点。
 
这是说热,还有心烦呢。阴虚内热起来的时候,人总是觉得躁得慌,看见什么都烦。典型的情况,就是更年期反应。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根本就搂不住火。为什么呀?因为里面的精太少,没有能力去滋养了。听到这,会不会想到之前还讲过一种邪气,也是因为水少,涵不住了,会冒出来的?对了,就是风邪。实际上,更年期女性出现的一系列表现,从身体到精神,都和阴虚之后,出现的火邪和风邪有关。把这两种邪气放在一起,那就是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一下子就能烧起来。患者自己的感觉,就是一阵一阵的,心里无名火起,然后哄一下全身燥热,接着一身大汗。
 
除了这种哄一下冒出来的热和汗,阴虚还能见到另外一种有意思的汗,叫盗汗。偷盗、盗窃,那个盗。这种汗出的时候,一般是在晚上,我们睡着了之后,偷偷的出汗。等人一醒过来,汗就停了。就像小偷到家里偷东西一样。关于这种盗汗的机理,还有上面讲到的自汗,更年期出的燥汗,以及湿汗、冷汗,都是怎么回事,无疾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比较详细的文章,可以参考。
 
《一个故事,读懂出汗》
 
上面讲了几个,阴虚内热会出现的症状,五心烦热,盗汗,舌头红不过,这倒不是说,一个人只要有阴虚,就一定会有热象。阴虚的本质,还是有形的物质,那些精微太少了,没法去滋养。所以,阴虚最基本的表现,还是以两个方面为主:一是形体瘦小二是干燥。这个形,可以是整个人的身形瘦小,就是我们说的“瘦人多虚火”;也可以是舌头瘦小,以及脉形瘦小,也就是细脉。而干燥呢,可以是皮肤干燥、口干舌燥,也可以是肠道里干燥,让大便都干硬成球了。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听无疾学社精品课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yangshengzhishi.cn/yangshengzhidao/view-18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