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伤寒论》中张仲景在遇到心悸、胸痛等情况时会去掉芍药,谁能详细的讲解下其原理吗?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张仲景的《伤寒论》处处体现辨证的思想,每个方证都是从病人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分析病证特点,重点是要告诉我们要注重病证的个体复杂性,心悸和胸痛去掉芍药是有严格的条件,并非所有的心悸胸痛都不可用芍药,具体的原理和应用条件总结如下:

★中虚时去掉芍药

  • 《伤寒论》中关于心悸胸痛的记载有“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我来还原一下这位病人的情况。
  • 太阳病是外感风邪引起的发热,头痛,怕风这类的疾病,由于风邪为阳性邪气,不会闭塞毛孔,一般不会引起高热,患者仅为低热或自觉发热但体温不高,下之后提示两种情况,一是被医生误用了泻下通便的药物,二是患者平时脾胃虚弱,外感风邪感冒后出现腹泻表现,实际上,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我们都知道体弱的人体如果出现腹泻时,身体就会更加的虚弱,虚弱的体质状态在活动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心悸,胸闷,那么,脉象是促脉,急促是快的意思,脉率快容易出现心悸症状,符合体虚胃弱的体质状态。
  • 去掉芍药的目的在于芍药酸寒,寒性药物极容易引起腹泻,加重了中焦脾胃虚弱的问题,保留桂枝甘草,既能发散风邪,又能温养脾胃,这就是去芍药的原理。

★阳虚时去掉芍药

  • 《伤寒论》中有这样的一句原文“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请注意,这种情况患者有心悸症状却没有用芍药。
  • 没有用芍药的原理并非芍药可以导致心悸,而是这位患者仅为短暂的心阳气受损,单纯问题以桂甘汤就可以解决,《内经》说“辛甘发散为阳”,辛辣的桂和甘甜的草配伍在一起,就会产生热量,升发阳气,发散是向上运动的,作用的目标是心,发汗后是指汗出过多,这个人用手按压心脏,按压可以缓解心悸表现是心的阳气受损,如果只用桂甘来看,这样的病人平时体质是不错的,脏腑功能比较强,在过量汗出后心阳短暂受损,给予本方就可以恢复阳气,实际上,不用药多喝水多休息也可恢复。
  • 心阳短暂不足不用芍药是病机不复杂,不需要用酸寒的芍药,而且芍药性微寒,不利于心阳的恢复。如果病人心阳不足累及肾阳,阳气不足后血瘀水液停滞,就考虑芍药可以化瘀利水,配合温阳补肾之品,解决复杂的病理情况,如治疗心下悸,头眩的真武汤就用到了芍药。

★总结

仲景强调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意思是告诫后人要时刻掌握病人的身体情况,简单问题注重单刀直入,例如桂枝去芍药是中焦虚弱免得芍药伤脾胃。复杂情况注重组合配伍,如真武就是阳虚血瘀共存,虽然芍药不利于阳虚,但是在温阳的基础上,它注重于解决血瘀水停的问题。实际上,肝火旺盛或肝阴血不足时,也可出现心悸,这种情况需要重用芍药,否则无法恢复肝血,心没有血液滋养,必然悸动不安。

更多相关建议:
桂枝汤去芍药治疗心悸、胸闷出自《伤寒论》。

《伤寒论》第22条原文如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脉搏跳的快、胸闷就要去掉芍药呢?

现在标准的解释是,根据条文所描述,结合仲景用药,可以推断出这一条文所提示的病机为泻下以后,伤及人体胸中阳气,阳气不振,导致寒气凝滞于胸中,因此出现胸闷。故用桂枝、甘草、生姜、大枣振奋胸中阳气,而芍药酸敛阴柔,不利于阳气的输布,因此去掉。

条文涉及的定然是阳气心阳不足,芍药是一味可以补充津液的药物,因此在治疗肌肉痉挛的时候往往用芍药与甘草搭配,补充津液,缓解痉挛疼痛。患者的脉搏跳动很快,心耗散了许多的能量,如果在加点水,怕心脏承受不住,而只能以桂枝、甘草振奋心脏,使心脏搏出有力,这样才能降低这种心脏的代谢性增快,使心率恢复到正常状态。

更多相关建议:
临床上很多肾阳虚衰的病人,肾水无以温化,体内水湿化为痰饮,进一步伤及人体阳气。人体心脏主火,而水能克火,当饮邪上犯扰心,就会出现心火衰微,心阳不振的情况,患者可以表现为胸中憋闷、疼痛、心律不齐、遇寒加重,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中医称为胸痹证,脉象上表现为“阳微阴弦”,即左手寸部脉微弱,关尺脉弦紧。这是典型的胸痹证,寒痰冷饮,壅塞胸中,心阳衰微,振奋心阳为当务之急。然寒痰冷饮的形成起源于肾。肾阳虚衰,水饮无以温化,食物精微不被转化利用,反而化为痰湿,壅塞于内。因此,温法是治疗此类病证的大法,主要包括振奋心阳,温补肾阳。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中医讲其主要功效是滋阴养血,柔肝止痛,对于《伤寒论》中出现的心悸、胸痛等情况自然要去掉芍药。

更多相关建议:
《伤寒论》中关于心悸胸痛的记载有“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我认为有二种情况可以使用芍药。一是用炒白芍,白芍炒后酸寒之性大减,取其养血生血之功。二是用赤芍,可活血化瘀,与桂枝相伍,其寒性也减。以上两种情况:炒白芍、赤芍与桂枝配伍,关键在剂量之比。个人管见,以抛砖引玉!

更多相关建议:
治阴以阳,治阳以阴,相反相成,则酸甘化阴以阳治阴,辛甘化阳以阴治阳,苦甘化阴以阳治阴,咸甘化阳以阴治阳。以阴治阴、以阳治阳实为调,以阳治阴、以阴治阳乃真治。

更多相关建议:
虽然本人研究中医长达30年。《伤寒论》,多种医学书我有。我是邮电,现是邮政局(退休人员)。无证。从不和他人配荮及看病。我弟怕我,给他人配方及治病。前十年多次提醒我。他是公安国家安全人员。

更多相关建议:
芍药性味:苦、酸、微寒,无毒。归经,仲景书中“心悸”“阳虚”为寒证去药药去其苦寒……

更多相关建议:
大师之法变。

首先:芍药敛阴护肝、调营卫之津。

营卫为肌腠筋膜之气血之气。…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下后、脉促、胸满…症见:下虚、上实。实:心肝之实也,实者不宜敛、宜疏。…因而去白芍之性。

下面观点供参考。…

实太阳病,伤真阴、津液于先…。护津阴于外感病为一大法。

但桂枝汤药精简意远…。不一定非去除白芍,当然需辩证、方法论之…不可泥于古方。

更多相关建议:
中医药是因人因症而用药,绝不是背个口诀和医法就可以机械盲目统药战病的,灵活应用才是中医药的精髓,对于芍药该不该用,何时用??应该因人因病而定。所以不存在什么去掉某一味药的说法,这是西医理论思维,中医与西医观点截然不同。

更多相关建议:
伤寒论序言中撰用素问云云,都是内经派的人加进去的,他们为了给伤寒论找一个理论依据。

他们觉得伤寒论不讲理论这是不行的,所以给他找了一个理论来源。